一个英国乡村博物馆

小孩子怎么知道自己的城市有什么样的过去?怎么知道自己长大的这条街曾经发生过什么?我最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是文科生,历史书从远古背到民国,但里面涉及呼和浩特的地方可能只有俺答汉和三娘子建城。虽然一说起蒙古族,就会提到蒙古永远的英雄成吉思汗,但是成吉思汗的发家史和呼和浩特城的历史沾不到什么边。

我每次回呼和浩特,只会发现城市越变越大,曾经长满荒草的郊区已经被万达占领,当年上幼儿园的地方已经成了城市环路立交桥,连我妈以前工作的厂房都被刨的一干二净。

那么,我和这个城市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每一块砖都换成了新的,我曾经走过的路都找不到入口,想起来就觉得很焦虑。每个人生来都是社会人,对身份的认知脱离不了生长的家庭和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没有任何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留下来,我怎么溯源,怎么知道我由哪儿来,向哪儿去?我的后辈还能从我这儿听到什么?

夏天去英国的时候,在Somerset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乡村生活博物馆。一路逛下来,觉得除了惊艳还有感概,博物馆竟然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存在,当地的居民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方式和历史同在。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去往Glastonbury镇中心必经的路上,外表乍一看像是座修道院。

谷仓

绕进去才知道,这是博物馆的一部分,这个长得像修道院的建筑只是个谷仓。对,只是个谷仓。放谷子的地方都可以这么艺术么? 换个方式问,放谷子的地方就应该破败么?看它的窗和那些线条。

谷仓

博物馆是基于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一家人的老房子改造的,整体展现的是自1800年以来当地的生活状态。厨房、餐厅都保持了以前的模样。看到19世纪初的厕所的样子,真是惊掉下巴,竟然有专门的儿童坐便!

有儿童马桶的厕所

绕上楼后就走进了farmyard gallery。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客,这真是迅速了解这个地区最好的办法。Somerset从此在我脑中,一是拥有发达的奶业,二是酿出了世界最赞的苹果酒。

说起奶业,其实内蒙古也是靠奶业出名的地方,但是场景完全不同。现代的蒙牛伊利出现之前,最常见的就是牧人挤奶的情景吧,我们的宣传片中大部分是蒙古族妈妈布满皱纹的脸。市场是什么样的?和设计有关么?

图中可以看到Somerset当时的牛奶品牌。

广告画

一张1918年的奖状,由Somerset市政厅颁发,18岁以下妇女挤奶比赛一等奖。我确信我们的草原上也有类似的竞赛,以什么为奖品就不知道了。

奖状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区域,展示的是当地人的娱乐活动:一切都围绕着苹果酒进行。各式各样的杯子都在当地居民中收集而来。这只来自中国的杯子很漂亮。

酒杯


来自中国

娱乐活动也有奖杯,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奖杯的样子。

奖杯

在英国期间,我们五个女生有天晚上摸黑走了50分钟,到一个乡间pub,喝苹果酒喝到去厕所都要扶着墙走。这都归功于在这个博物馆里点燃的对苹果酒浓浓的兴趣。

窗外同样是绿绿的草地,为什么英国的乡村是恬静生活的代表,内蒙古草原的房子就是破败的样子?贫困到底都决定了哪些?哪些又根本不是因为有钱还是没钱?19世纪的英国,有这些种烙铁熨白色的被单。白色的,还要熨烫平整。从经济上讲,我现在可以做到,但却从不会这样做,因为我怕麻烦。同样,为什么我们的男生不去穿笔直的西裤和平整的衬衫,也是怕麻烦。所以在英国人面前,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礼仪是让位给舒服的,封建时候中国的皇家除外。

烙铁

一个地区的历史,有生活场景的重现,有当地生产工具的展示,有当时居民农闲时找乐子的玩具,还可以有什么?

歌词

这是一句当地民歌的歌词,静静的细白字印在二楼通往一楼的一幢黑底墙上。大概意思是,多少阴沉多云的清晨都会变的阳光灿烂。这确实是英国天气的写照。黑白的样子在这里,已经不单单是歌词了,这是当地的生活哲学。

一个博物馆,能做到让孩子来看,频繁的来看,才有了真正可以延续下去的力量。吸引孩子,除了展品好看,介绍文字大,易懂,孩子更需要参与到其中。院中的这只假奶牛静静的晒着太阳,如果不是两位老人带着孙子在玩,我们完全发现不了它的机关。原来这是只可以挤奶的假奶牛啊。挤压橡胶棒,出水,一股一股的水流,挤到下面的牛奶桶里,原来挤奶就是这样的感觉呢。

户外装置

当地学校也和博物馆有各种合作项目。这幅图悬挂在博物馆中,重塑了1947年这个农舍的样子,是由当地一所初中的孩子和艺术家一起创作的。

孩子创作的艺术作品

博物馆还有很多日常的活动,除了展览和一些课程,宣传册中列出的活动包括每月的Family Fun和小宝宝探索,还有每个季节的庆祝活动。博物馆成了生长在当地人身边的一个存在。它是一个场地,可以吃冰激淋,可以举办庆典,可以带孩子玩耍。它也同时是当地人共有的历史和回忆,让大家和自己的祖辈以另一种方式对话。


博物馆二楼的咖啡厅

在这个博物馆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看了很久。这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讲这个博物馆如何从一个农舍演变而来,多少的艺术家和志愿者为之努力。建造博物馆这件事本身又被一位艺术家专门记录。这个环节很像一本书,感谢具体的人,感谢具体的事,让每位为此付出的人都被记录,被认可。

博物馆建设者志

更重要的是,因为记录的是件件小事和个体的人,有生活中的图片,有文字,读着就能看到来自各方十足的诚意,意义就这么建立了,仪式就这么传承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
    丫头317阅读 2,567评论 2 13
  • 有人说这是写给过去的恋人,也有人看了看表示不懂。 其实这里我想述说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人与人相交疏远的无奈。毕竟...
    倾先森阅读 321评论 0 0
  • 饺子,中国古老的的传统特色美食。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饺子的起源,但饺子在乌克兰要比中国普遍得多。如果...
    四月在乌克兰阅读 1,988评论 2 4
  • ​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叫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独游千里...
    扬州仲尼琴筝阅读 2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