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教练近一年多来,愈学习愈觉得学海无涯;愈练习愈感到森林广袤,前路漫长;越发显出自己的缈小和需要成长。
经历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始,带着一堆理论和工具,觉得自己依然是全身盔甲,应该无所畏惧。从第一个外部客户那里得到了还不错的反馈,复盘下来,觉得在对话中自己很好地保持了倾听、关注和感受,于是很自然地切中了客户的情绪点,让其有了被看到,被关注,被认可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客户本身就是资源丰富的客户,有很强的自我觉察和感受能力。
接着进入了横冲直撞地实践应用阶段,遇到了各种不同客户,体验了过山车般的历程。突然有一天发现,那一身气派、闪亮、自以为威力无穷的装备,用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不那么顺手了,心里不由地产生了怀疑,对装备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复盘下来,觉得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提升了,能力没跟得上期待;自己待在舒适圈里,贪恋着那点愉悦;处于蛋壳打破临界点的犹豫。
再接着经历了涅槃前的历练和role model坍塌的时刻,这个阶段的自己,从咬牙逼迫自己练习,到听到有教练对话时双目放光的状态,教练的状态从飘忽不定趋向稳定。从对他人有期待转向聚焦关键点,转向自身的进步,转向核心的修炼。
复盘下来找到一些模式突破点
一、为什么客户不会表达情绪?其实这是个教练自身的问题,客户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情绪,只是因为教练没有感受到而已,或许在目前进入身同感受还很难(当然,这是教练功力修炼的必然点),那是否创造了一些别的可能途径呢?比如画出来,用隐喻,做表情,身体动作等,其实是有办法找到双方能够都熟悉能产生共鸣的方法。
二、对于不知道找教练谈什么的客户该怎么办?这段时间遇到不少这样的客户,觉得需要找教练聊聊,但是全身痛,不知道从何说起。一打开话匣,就有点刹不车的架势,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教练状态就可能开始飘。曾经遇到过一位客户,把一小时生生给我拉成了两小时的经历,中间同样的话题重复了不下三遍,对其提出了一些问题,被轻易滑过或避开,如力量落入泥潭。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点思考,一方面是缺乏勇气管理与客户的教练对话,比如安排教练时间/控制每一次教练时长/直接沟通等方面,做得不够勇敢;于是下了狠心把该有客户负责的部分,还给客户,时刻提醒自己“教练不是保姆”,信任和亲和的关系靠得是理解和专业。
另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所知所学的作用,或者说是没有很好的运用出来。比如对于不知道该谈什么的客户,在以前的时候,我只是默许对方按着自己想讲的思路讲下去,任由时间流逝。现在想到了如果这样去问,效果肯定会有不一样:既然这样子,那你希望我怎么支持到你呢?或许会让客户多花时间去思考一下。接下去在恰当的时刻与客户一起回顾小结再梳理。
三、教练不是可以量化的科学,是一门艺术。回顾自己的学习实践生涯,经常会像学习自然科学那样,找规律、找方法、找答案。或许在初学期,这是快速学习的途径,但进入内化融合阶段,这种方式就显示出严重的弊端。就像中餐与西餐的差异,西餐可以精准量化,而中餐讲究的是感觉。这种感觉怎么来的呢,毋庸置疑,是从刻意练习,潜心体验品味出来的,是将感觉在内心形成肌肉般记忆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