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在相亲角被叫“剩女”,在产科被叫“高危”

一、 当“该结了”撞上“急什么?”

记得小时候,村里刷着“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石灰墙吗?

那时,“结婚生子”像日出日落一样自然,是人生剧本里早早定好的情节。

可如今走在北京上海的街头,大着肚子的身影似乎成了“稀有物种”。


不是大家不爱了,是都市的时钟,悄悄调了频。

我们这拨人,大学毕业,吭哧吭哧在社会上扑腾个三五年,好不容易刚喘口气,一抬眼——嚯!

35岁的大关像根鞭子,悬在头顶晃悠。


初恋?早成了青春纪念册里泛黄的一页。

工作几年忙忙碌碌,一不留神就被贴上了“大龄青年”的标签。

姑娘们心里嘀咕:“男朋友影儿还没见着呢,生孩子都快成‘高危项目了!”

男生也别偷乐,《欲望都市》里Miranda那句经典吐槽——“过了35岁还没结婚的男人都有点怪癖”——时不时就在耳边回响。

随拍


小雅,33岁,沪漂白领: “我妈在老家急得跳脚,电话里三句不离相亲。

可我呢?下了班和闺蜜喝个小酒,周末看展打卡网红店,工资全花在自己身上,别提多自在。

家里有老妈当‘后勤部长’,和男友拍拖是拍拖,但结婚?


好像还不在‘待办清单’前列。

说实话,潜意识里,我有点‘不想长大’,不想那么快面对柴米油盐、婆媳关系,就想赖在这段没负担的时光里再久一点。”

阿哲,35岁,北漂码农: “和女友同居五年了,感情挺好。


一起租房,一起对抗北京的物价,像战友。

可结婚?感觉就是去扯个证,仪式感?太麻烦。

周围朋友都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但最近,心里有点发毛了,尤其看着爸妈越来越白的头发。


女朋友虽不说,但眼神里有时也会飘过一丝不确定。再拖下去?真怕哪天就把人拖没了……”

大城市像一层无形的保护罩。

父母远在故乡,少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轰炸;朋友们都过着相似的、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经济独立,生活精彩纷呈。


同居成了普遍现象,大家觉得“这不挺正常吗?”

可日子久了,结婚这事儿就像被按了“暂停键”,渐渐“疲塌”了。

但内心深处,那份对“心安”的渴望一直都在。


早点把这事儿落定,省下猜疑、等待的力气,去发展点别的,不好吗?

那根名叫“35岁”的鞭子,抽在身上是真疼。


二、 生或不生:天平两端的“生命之重”

搁二十年前,结婚第二年就抱娃,再平常不过。

现在?你去大医院妇产科转转,35岁以下的年轻面孔,稀罕着呢!

晚育,成了常态。

生育的抉择,背后是沉甸甸的现实考量:


1.身体的警报:

“高龄产妇”不是闹着玩的。

医生皱眉头:“过了35岁,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麻烦找上门的概率,蹭蹭往上涨。”

我有个记者朋友,老陈和他老婆,典型的“神仙眷侣”,有时间就满世界飞。


结果两人都过了35岁,“意外”中招。

一开始还犯浑,想着不要了,折腾自己。

两边老人急得差点跪下:“求你们给家里留个根吧!”

这才决定生。


整个孕期,简直像闯关——血压高了,血糖飙了,心惊胆战。

更揪心的是,因为早期“作死”,天天提心吊胆孩子会不会有问题。


孩子出生那一刻,老陈冲上去第一句话不是问男女,而是颤抖着问:“医生,孩子……手指头都全吗?

都正常吗?”听到肯定答复,才觉得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哪里是生孩子,简直是拿命在赌。


2.“吞金兽”养成计划:

现代人养娃,早不是“粥里多瓢水”的年代了。

“好好养大他”,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

北京那位师姐,35+了还在拼事业,迟迟不敢要孩子。


她给我算过一笔扎心的账: “你看啊,北京随便一个像样点的幼儿园,月费1500起步!

这还不是顶配的双语国际园!

算下来,把一个娃拉扯到18岁,基础成本就得35万打底!


这还不算万一要出国留学呢?

要是没这条件,孩子以后自卑,怨我们怎么办?

这笔钱,留着我们两口子养老、提升生活质量,不香吗?


”有了娃,音乐会门票?

算了,够买几罐好奶粉。名牌包包?

别想了,沾上奶渍和口水多心疼。


一年一度的出国游?拖家带口,想想就头大。

上一辈觉得这种“牺牲”天经地义,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先活好自己” 的念头同样强烈。


3.心灵的叩问:

有人坚定选择“丁克”,享受纯粹的二人世界。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生育对女性意味着什么:事业的停滞、身体的巨大变化、育儿的琐碎与艰辛。

一位坚定的“不生育主义者”朋友说:“我连自己能不能一直积极阳光、保护好一个小生命都怀疑。


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污染也重,万一孩子生下来不健康呢?

我宁愿养只猫狗作伴,也不想让一个生命因为我的‘没准备好’而受委屈。”


更有人发出灵魂拷问:“如果我的生命本身足够精彩,是否还需要一个孩子来‘完整’?

世界上姓王的孩子成千上万,我非得再添一个吗?

苏轼那么牛,他的后人又有几个被记住?


所谓的‘传宗接代’,意义究竟在哪里?” “养儿防老”?更是被现实击得粉碎。

年轻人自己在大城市打拼都步履维艰,房贷、工作压力山大,哪还有余力?


养老,靠社保、靠自己的规划更实在。

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精神上的依靠和牵挂。


三、 抉择之后:没有标准答案,唯有负责与担当

说到底,结婚生娃这事儿,从来没有一刀切的“最佳时机”。

时代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有人像小雅,享受着单身或恋爱中的自由,暂时按下“人生进度条”的加速键。


这需要勇气,去面对世俗的眼光和内心的偶尔彷徨。

有人像老陈,在“高龄”的门槛上惊险一跃,承受着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却也收获了血脉相连的极致幸福和为人父母后的成熟蜕变。


他们说:“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孩子来了,你自然就学会了。”

有人像那位“丁克”朋友,深思熟虑后选择另一条路,在事业、爱好和二人世界中寻找生命的丰盈。


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去抵御传统观念的压力和未来可能的“万一后悔”。

也有人像那位北京师姐,在“想要”和“不敢要”之间反复权衡,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重要的不是“早”或“晚”,而是“清醒”与“担当”。

选择“早”,意味着在身体条件相对优越时迎接挑战,但也可能牺牲掉一些个人探索的自由时光。

需要想清楚,是否真的愿意并准备好承担那份甜蜜的负担?


选择“晚”甚至“不要”,意味着拥有更多时间去成就自我、享受生活,但也可能面临身体风险、错过生育窗口,以及需要更强大的内心来应对社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

生活没有标准模板。

婚育这道题,答案因人而异。

有人早早交卷,按部就班享受天伦;有人反复斟酌,在“要”与“不要”、“早”与“晚”间反复横跳;也有人另辟蹊径,书写属于自己的“非典型”人生剧本。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最动人的姿态,莫过于:

看清代价: 明白每一种选择背后需要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金钱、自由、健康风险、精神压力……


拥抱收获: 同样珍视每一种选择带来的独特馈赠——家庭的温暖、成长的喜悦、自由的呼吸、自我实现的满足……

勇敢负责: 一旦做出选择,就坚定地走下去,为自己的决定负起全责。

不怨天尤人,不患得患失。


人生海海,婚育只是其中的一段航程。

重要的不是你何时启航、选择哪条航线,而是你是否清醒地掌舵,并有勇气承担航行中的风浪与阳光。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幸福”与“圆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77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36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57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610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