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常常抱怨成长带来的焦虑时,梁晓声在《我那些成长的烦恼》里写下的一句话,仿佛一把精准的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每个年轻人的心门:“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这位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用最为质朴的笔触,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己的成长记忆缓缓铺陈开来,打造出一本独特的“大家小书”。这本书不仅能让青少年感同身受,也能让成年人在字里行间中回首往昔。
这本书并非虚构出来的温情故事,而是梁晓声以原名“梁绍生”作为叙述者,所展开的一段纪实回忆。从小学二三年级一直到初中,捡煤渣、铲树皮、卖豆腐成了他生活的日常。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几乎没见到母亲真正快乐过”。然而,恰恰是在这样艰难困顿的岁月里,却蕴含着最打动人心的生命力量。父亲用劳保手套拆出的毛线,为全家织出了温暖的毛衣;母亲在建筑土丘上精心耕耘,种出了全家的口粮;邻居陈大娘的慷慨接济,王鸣岐老师的悉心关照,共同编织出了一张苦难之中的温情大网。
有人把这本书称作“少年版的《活着》”,书中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却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人性的熠熠光芒。哥哥患病后,年少的梁晓声徒步三十里去求医;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他成了全校闻名的“旷课生”,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唱响半个世纪前的歌声,那成了穿越时光的温暖印记。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细节向我们诉说着:成长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无阻的大道,而是一个在责任与善意的滋养下,逐渐学会担当的过程。
作为《人世间》的“前传”,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后来经典形象的原型,相比小说,它更增添了一份真实的厚重感。梁晓声用简洁而亲切的文字,既描绘出了《城南往事》般的独特风情,又蕴含着《呼兰河传》里的那份苍凉,更展现出少年人不屈不挠的志气。他不刻意煽情,也不矫揉造作,只是客观地记录下那些挣扎与坚守,却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所谓成长,就是在艰难的处境中学会感恩,在困境的磨砺中坚守善良。
如今的我们或许不用再去捡煤渣、卖豆腐了,可学业的压力、生活的迷茫却依旧如影随形。这本书记载的并非是遥远而陌生的过去,而是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不顺的境遇中坚持前行,如何在冷漠的氛围中保持内心的温暖。无论你是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少年,还是回首往昔岁月的成年人,都能在这些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毕竟,那些关于亲情、友情与责任的答案,一直都藏在真实的生命历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