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喜欢曹操,最开始这种喜欢来自老师,老师说:“巍然屹立这个词适合形容曹操,但不适合形容刘备。”那个时候就觉得曹操比刘备高好几个段位。人们说他是奸雄,奸雄好啊,正面人物听多了,耳朵听烦了,于是曹操在我心中的“雄”的比重大过“奸”,看到“治世之能臣你乱世之奸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时,感觉一股热血往天灵盖冲。曹操那种气质,特别符合在青春叛逆期的我们想要独立自主,任意妄行的心理。他无视所谓的汉朝正统,在乱世之中开辟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霸业。个人认为他的丰富的个性甩了满口正义道德,光复汉室的刘玄德好几条街。
再说说诸葛亮,一开始他是我心目中智慧的象征,到后来听别人说他是愚忠使我产生一种怀疑,诸葛孔明坚持的东西是对的吗?我曾被他淳淳忠言的(出师表)深深感动过,知道他虽在隆中就已三分天下的卧龙之才,知道他想将凋零颓败的汉室从风雨摇摆中扶持起来,可能是我这个已知者的偏狭,但我还是想问:他的坚持是对的吗?
今天我们能在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这悠久的历史,领悟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知道千千万万的古人所期待的万世之业从未实现过,而秦王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更如梦幻泡影,王朝更替在我们看来就如春来秋往一样自然。不知道我是否能用我的已知来询问他的选择。
想到孔明的“愚忠”,很容易想起和他一样的人,列如屈原,孔子,岳飞,史可法等等不胜枚举的古代忠义之士,我有点怀疑他们的坚持,或许是因为我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对他们理想抱负无情的碾压,看清楚他们势单力薄但又咬牙坚持的悲哀。的确,相比于范蠡,曾国藩,曹操,张良等人审时度势,顺应天时的成就,他们的义无反顾好像很微小,很悲哀。我甚至有时候觉得他们力挽狂澜时造成了跟多的杀戮。
我一直都认为以孔明之才是看得出汉室气数已尽,大势已去的末路,如果他真的知道,他为什么要苦苦坚持,逆水行舟呢?
我一直带着疑问在找答案。似乎我在长相思中找到了答案,从相柳的抉择中看到了一些相似选择和命运。相柳无疑是深爱小夭的,但他最后完成他这句“一个将军最好的结局是死在战场上”的话,我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的选择去否定他一定更在乎神农义军,因为他对小夭的成全已经远远大于爱情的有限范围。我在桐华唯一一条提过相柳的微博上看到作者的解释是---他是一个被责任束缚了自由天性的九头妖,这种束缚何尝不是一种坚守呢?这个责任来自公共无意的搭救之恩,来自对战友的袍泽之情,来自对神农旧人对故国的不懈守护深深的感动。
孔明的坚守和这内容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处,孔明是履行对刘皇叔白帝城托孤的遗愿,是对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感动,是对汉朝正统的守卫。
坚守,或许是不能以结果的好坏而定的。
这学期,思修课的杨老师让我重新理解了道德,以前我以为道德是不变的真理,是永远值得坚守的信念,然而这只是基于我有限经历对道德的认识,马克思从宏观的哲学角度对道德的定义是如此完整的解释了从古至今甚至未来的一切道德。远古时期人类是没有是非伦常的,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道德在不断演化着。杨老师补充过,生物科学在不断发展着,可能有一天人类的能力是可以让人的生命延长很多很多,也有可能现被官方严令禁止的克隆人的技术会成为现实,那时候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会被新的历史法则所取代。
不禁唏嘘,连道德都不是不变的真理,那么我们面对现实社会和时代变迁时需要坚守什么吗?是否我们就要像诸如。。。说法那样去做?坚守是否值得?
《百年家书》中那个宦官出生,流落异乡寄人篱下,却一直怀着光复清廷的老管家对女主回答他那我们看似腐朽落后的坚守,说道: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一件事让你觉得值得去坚持守卫,毫不动摇,岂不白活一世。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正真活过。
看到这句话,我相信,那些像墙头草两边倒的人,不懂坚守,随意摇摆不定,甚至轻易丧失最起码人性的人没有正真活过。所以,现在,当我再次想到孔子,屈原,海瑞之流,我会欣赏他们,因为他们为他们自己的理想信念正真活过,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贤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去坚定那些为思想解放,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的信念,使一些后世之人用他们坚守去实现自己甚至全人类的理想。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挑战,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就是这些东西使得当年和现在的幻想与不可能在今天和未来能够被实现。坚守的定义更加宽泛,它或许是已经存在或不存在或存在过,但依然值得我们去守护的东西,如传统,信念等;它或许是还未出现的美好明天,在我们脑海里构想过的完美世界,可能是共产主义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可能是人类对为自己命运走势的探索,可能是。。。
我想说,也许在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今天,你懂得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一定不要忘了去坚守那些还值得我们坚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