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过去那段痛苦的记忆,母亲和孩子们从来不愿提起,也不愿仔细去想。
儿时,懵懂而无力改变的是害怕,是懦弱;长大了,沉浸在开始了就停不下来的工作中,无暇鼓起勇气去面对,似乎它已经消失,似乎从未存在。
然而,现实是个顽固派,时不时会跳出来提醒你:不要忘记,它就在那里,它告诉我们以后要怎样生活。
1
往事如同遥远的星星,藏在深邃的宇宙记忆里。唯一闪亮的是大儿子五岁那年,母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停往返的身影。
母亲一个人,三个孩子,一辆自行车,没法同时载三个。她先载上姐姐和弟弟,留着大儿子一个人在原地等着,骑行一段路后把他们放下,再回去载大儿子。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三个孩子带到了姥姥家。
两个村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在孩子的眼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就如同盼望长大的愿望一样遥不可及。
母亲当年还那样年轻,音容笑貌还那样真实、亲切。
“多想回到过去,再陪母亲走一走那段去姥姥家的路,那段很远又很近,记忆里的路。”
这是大儿子记忆最深处的回忆,虽然业已成年,但回忆往昔,仍不禁哽咽。
2
生活中随时出现的困难,母亲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和隐忍来处理。她支撑起家里全部的劳作,照顾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孩子,支持在外工作的丈夫,任劳任怨。
天有不测风云,在大儿子八岁那年,父亲要和勤劳勇敢的母亲分开。突然间,她的天地变了色。田间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丈夫和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以及邻居间的小纠结,种种种种的事情突然从生活的重心抽离,变得那么渺小而不重要,变得再也没有了意义。
一心扶持的丈夫突然间成了陌生人。
她还是爱他的,哭过闹过即使低到尘埃里还是无法挽回丈夫的心。她还是把他当亲人,十几年的相濡以沫让她无法瞬间接受自己角色的突变,无法平复崩塌的心情。
几个月间,她每天以泪洗面,似乎流尽了一辈子的泪。她毫无保留的把全部身心倾注在这个家,倾注在她深爱的丈夫和三个可爱的孩子身上,还有那几亩薄田、院子里养的鸡,还有那三间狭小昏暗的砖瓦房。
突如其来的变化掏空了她的生活,和那本就笃定而又清晰的意义。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她只是想要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夫妻相互扶持、老来成伴,子女健康成长、成家立业。
仅此而已。简单而真实。
经过一年痛苦的挣扎和毫无意义的挽回,她带着小儿子孤独的离开了那个她投入了十几年心血的家。她没有理由再继续生活在这里,她不想再面对乡邻的同情。
这里有她曾经忙碌的身影,这里留下太多的美好,最后给她的却是如此痛苦的回忆。
夜是那么漫长,屋外的风声犹如凄吼的狼鸣,让人无处躲藏。原本幸福的生活被无情的撕成了两半,一半是她最爱的两个大孩子和辜负她的丈夫,一半是自己和牙牙学语的小儿子。
3
母亲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用不停地忙碌填满自己,期望找到一个能通过努力工作换取那简单的生活的地方。
她带着小儿子辗转在县城打工。她干过保姆,保洁,捡过废品,拾过麦子。她没读过什么书,能做的无非是些辛苦活,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可怜又可爱的小儿子。
为了省钱她租的都是没有暖气的平房,自己铺了厚厚的稻草在床上,冬天四处冰凉,靠着小小的煤气炉取暖,晚上睡觉还必须要拿出去,以免煤气中毒。她没有文化,但是这些常识是有的,她谨慎而顽强地生活着。
咬牙买的二手黑白电视,是她惟一的娱乐,在漆黑的夜里消磨掉母亲的黑发,和那些寂寞的时光。
在这称不上“家”的出租房里,总是摆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节俭的母亲从来不舍得扔掉还能使用的物品。在街上捡回来的塑料瓶,整齐的放在袋子里,攒够了就卖一次换来几块钱。
母亲再次对生活充满希望,她的生活目标又一次清晰起来。她要把小儿子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她有三个乖巧的孩子,即使两个大孩子不在身边,但是她知道他们长大一定会有出息。
好日子总会来的。
她默默承受着一切艰辛,盼着孩子长大成婚,有了孙儿,围着她叫奶奶,又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了。
每到假期女儿和大儿子都会过来看她,听她讲讲生活的琐碎。除了他们她还能和谁述说呢?虽然他们不能时常陪伴的母亲身边,但是知道母亲一直在惦念着自己。孤独困惑的时候,他们也时常哽咽,想念苦命的娘亲。想到母亲那瘦小的身影和坚强的面容,就有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4
小儿子慢慢在长大,小学,初中,高中,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刻苦努力,不让她失望。母亲尽最大努力,让他专心学习,从来没在学习上省过一分钱。
小儿子考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靠着自己的能力考入了本县的中学,做了人民教师。她很骄傲,有什么比这更让她欣慰的呢?儿子上大学的四年间,她独自一人生活,省吃俭用,将生活需求降到最低,辛苦攒下每一分钱,唯恐下次交学费的时候让儿子为难。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培养的儿子上了大学,有了稳定工作,作为母亲,她渐渐挺直了腰杆,不再为家庭的破裂而懊恼,不再为生活的困苦而低头,她知道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大女儿早早毕业参加了工作,嫁了可靠的女婿。大儿子也争气,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小儿子上了班,攒了钱,在母亲和父亲的支持下在县城买了房。父亲虽然早早抛下了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但终究血浓于水,在小儿子的婚事上也尽了父亲的责任。
母亲和小儿子一家三口一起生活。似乎期盼已久的好日子来了。但她知道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虽然六十多岁了,她仍然做着保洁的工作。即使一个月只有五百元的工资,她也觉得高兴,全部攒下来,补贴家用。
为了照顾孙子,为了让儿子和儿媳妇安心工作,她辞掉了保洁的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一直到孙子上了幼儿园。
5
孙子在长大,母亲的不安全感却并没有消失,婆媳关系是跨不过去的槛。即使看不惯媳妇的一些习惯,她也从不说什么,只是忍着。“娶个媳妇不容易”,“不能让儿子为难,儿子是好孩子”。
人性就像飞走的氢气球,没有了约束和有效博弈便肆无忌惮地膨胀。
媳妇回到家将她当空气、不叫“妈”也就罢了,竟然还时不时地言语伤人,无理取闹,因为莫须有的事情,像训斥仆人一样训斥老母亲。殊不知任劳任怨的母亲一辈子没有和人吵过架,老实本分从来没欺负过别人,哪有各种欺负人的心眼。何况这是自己的亲儿子、亲儿媳、亲孙子,她全部的心思都在这个家上,只有付出从无干预。自己拿出自己的积蓄买菜做饭,伺候一家子,却总也得不到一句暖心的话,和谐的家。
站在屋顶,迎着凛冽的北风,母亲情不自禁掉下眼泪。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习惯上屋顶,想自己透透气,帮儿子买的大房子比以往住过的任何房子都大,却容不下她伤痕累累的心。母亲思索人生,她期盼儿子长大成人,自己就有了依靠。可儿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反成了累赘,还是个多余的人。
母亲坐在姥爷、姥姥的坟前,放声痛哭,任泪水喷涌,洒落在坟前的泥土中。几十年来,只有在姥姥坟前,她才真正有了依靠,有了说话的人,有了做孩子的任性。
在那座哭了三十多年的坟头边,她孤零零的身影如同飘摇的枯叶随风颤抖。从不在儿子、儿媳妇、亲戚朋友面前流泪的她,将这些止不住的眼泪都洒在了姥姥的坟前。似乎只有去世多年的姥姥能理解她的伤心和痛苦,能让她再次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艰辛。
生活还要继续。她知道小儿子还需要她,大女儿,大儿子两家人还惦念着她。她不能倒下。眼前的这一切苦终究会过去,看见儿孙幸福,她也就满足了。
6
母亲一辈子从不敢期望太多,在她所认知的生活哲学中,她的需求是那样的简单,她只要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可这何尝又不是她痛苦的根源呢,一辈子以弱者的心态去寻求生活的依靠,总是为别人考虑太多,让自己受苦。委屈自己换来别人的满意,以施舍给自己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别人又有谁靠得住呢,所要依靠的人谁又不是那飞舞的气球,飞向天空的那只再也不回头,拉在手里的却飘忽不定。
母亲是矛盾的,缺少安全的,但她依然会坚强地生活。愿她能多为自己想想,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再找别人做“主心骨”,靠着本心,用那份深潜在灵魂里的坚强做自己。
母亲的儿女也不要做弱者,他们会勇敢地生活。母亲虽然不是强者,没法帮他们力挽狂澜,但母亲那份面对生活的顽强,是孩子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在孩子们心里她永远是那个勤劳的,会做很多好吃的,从来不让孩子受委屈、深爱着孩子们的娘亲。
【本文由“有游有谋号”发布,201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