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华涛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教师潜心阅读的一本书”,我们只有读好“学生”这本书,才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形象,才能看到形象背后的教育灵魂。---题记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本书,我们既是书的作者,也是书的“读者”。饭可以重吃,话可以重说,文可以重写,但人生不一样,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作为“人生”这本书的创作者,我们要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的呢?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时而跃马扬鞭砥砺前行,时而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时而心情愉悦高唱凯歌,时而望而却步停滞不前……人生这本书是否精彩,完全由我们自己去主宰。
有人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的,这些当然没错,但我同样觉得孩子是一本“书”,一本无字之书。
与其他“书籍”不同,这是一本由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组成的书本,而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鲜活的面孔。只有用心去阅读,用心去领会,才能读懂其中的内涵。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这本书就有了版权,孩子成为这本书的创作者、缔造者,而父母、同学、老师既是这本书的读者,亦是这本书的参与者、协助者。最终这本书能写成什么样,既取决于孩子本人,也取决于他所在的家庭,他所处的生活环境。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协助孩子书写好人生这本书,更应该用爱去潜心阅读、用心领会这本鲜活的“书”。
带着这样的期许,我打开了这本“书”。相比之下,乡村学校的“书籍”更加丰富多彩,“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
乡村学校不同于城里的学校,这里的学生留守儿童居多,更不泛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就拿留守儿童来说吧,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有的甚至把嗷嗷待哺的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我们都知道长辈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能给予很好的陪伴,他们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让他们冻不着、饿不着。对于孩子的学习就更难给予相应的督促与辅导了。所以,孩子的教育就只能“扔”给老师。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内心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性格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的性格偏执,对事物较为敏感,易产生嫉妒心理,经常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对老师、同学极为不礼貌。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经常独来独往。有的孩子性格暴躁、易怒,有时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戒备心强,经常对同学无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的严重缺失,多数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当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下,他们便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极度的失望,他们的心理由最初对父母的期待逐步转变为对父母的憎恨。这样的孩子多数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没有游玩的小伙伴,对学习更是失去了兴趣。
或许我们的一次态度的转变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很少与同学交往,上课也很少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当时我并不了解情况,当我叫到他读课文时,其他孩子都说老师你别叫他了,他不会读。他也羞涩的低下了头。我走过去轻轻对他说:“别怕,勇敢一些,如果你有不认识的字,老师就在你身边 ,我可以帮助你。”可能是听了我这样说,他不好意思拒绝了吧!看得出他硬着头皮读了起来。说实话,我觉得他读的还不错,声音很大,吐字清晰。所以当他读完后我就有针对性的给予表扬,也让其他同学一起送上掌声,并鼓励他下一次要勇敢的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从那以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他慢慢变得主动了,课下如果相遇也会主动与我打扫呼了。看到他的点滴改变,我也特别的开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我们要阅读的是他们灵魂深处的需求。在我教授的班上,有这样一个特殊儿童。从医学角度来说,他的心理有些问题,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你的课堂上,他时而起立行走,时而大声呼喊,时而低头不语,时而匍匐前进。看着这样的孩子,丝毫没有任何怒气,只觉得有些可怜。我想如果他能“知道“的话,他也不想成为现在的样子。好歹来人世走一遭,谁不想健健康康、风风光光的呢!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向对待健全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应该有更多的爱心,同情心才是。他也有他的优点,虽然他看起来有点“傻傻地”,他是一个特别守“纪律”的孩子,虽然他的书包里的书被撕扯的破烂不堪,虽然他每天到校也不学习,但是他除了生病基本上从不缺席。他虽然调皮,但从不惹事生非。我想这也是孩子的优点,尽管他的心智有些不健全,但我觉得作为老师,每个孩子都值得尊重,无论他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还是问题学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值得敬畏。
作为老师,就应该去接触、去了解、去唤醒每一个孩子,只有与孩子真心相处,才会换来学生的尊重。起初,在我的课堂上她不是一个活跃份子,所以对她的印象并不深。一次演讲比赛之后,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就找机会让她朗读,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其实早在上一次比赛时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得多好呀,以后要勇敢一些”。
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她逐渐成为了活跃份子。每次课下的相遇,她的问候总是那么真诚。她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将头略微低下,眼神与你交流,发自内心地送上一句 “贾老师好”,她的真诚只有用真心才能读懂,才能领会。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链接。一次次的接触后逐渐发现她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那以后她不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只要有问题、有需要也都会想到她,而她也从未让我失望过。虽然刚开始有些羞涩,但只要你用真心去对她,她也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阅读,寻找心灵深处的东西。四.一班里的“熊孩子”王某超就是一本精彩的“书”。他是出了名的“淘气包”,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反映,他不但自己不爱学习还影响周边的同学。
几度对他的印象一降再降,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竟然很有绘画天赋,他的画笔锋清秀,画卷传神,尤其是校园艺术节上他绘制的“腾飞的中国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关键是要看教师如何去引导。作为教师要读得懂每一本不同的“书”,每一个家长也应该去读读身边这本“书”。都说学校教育是左手,家庭教育是右手。只有左右臂一齐张开,才能托起孩子的教育,都说“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才能让孩子振臂高飞。”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儿,更需要家庭的参与。因为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合上书卷,细细品读。孩子是本书,我们既是它的读者,也是它的引导者。这本书是充满欢乐、洋溢喜悦,还是漫布忧伤、索然无味,不仅由作者本人决定,更需要阅读者的引领。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要阅读每一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因为每个学生本身就是值得老师潜心阅读的一本书。读好这本书,老师不仅能清楚地看清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形象,以及影响背后的教育灵魂。只有看到他们天性的闪光点,像呵护一道即将被狂风吹灭的烛光一样,就能让这点星星之火,点亮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