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看如何缓解抑郁情绪

最近喜欢上了听播客。从孟岩的《无人知晓》得知这本书。听了孟岩播客中对这本书书中片段的讲述,我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于是买来读完了它。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治疗师洛莉· 戈特利布,书中主要描述她的四位来访者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治疗和被治疗的心路历程。只是看简介,就勾起了我的窥探欲,更别提是心理治疗这个我本来就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对心理治疗相关的很多话题都有涉及,比如如何面对恋人分手、亲人离去、原生家庭矛盾、死亡等。从真实的案例出发,像是追剧一样非常有可读性。

我最关心的还是从这本书中,我也学到了一些走出低落甚至抑郁情绪的方法。整理了以下六点。


1.痛苦不会持续下去

书中一位来访者约翰是一位好莱坞编剧,他因为儿子车祸身亡万分自责。他总是在不经意间陷入绝望情绪,他认为生活的底色是痛苦的。

但实际上我们的感觉就像天气一样风云变幻,你在当下这一秒、这个小时、这一天里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你在十分钟之后、在当天午后,或是下个星期里还会是那个心情。你所感受到的所有情绪——焦躁不安也好,兴高采烈也好,悲痛万分也好——变幻都在瞬息间。

就像现在的我因为拔牙而半边脸肿痛,但我知道这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生活中有很多让我糟心痛苦的事情,这些也都是暂时的情绪,也都会过去。我们还是会迎来光亮的时刻。

当然,我们不会一直开心,也不会一直痛苦。这些都是暂时的。


2.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

约翰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除自己外其他人都是笨蛋。他在来访过程中的表现也狂妄自大,丝毫没有一点尊重和同理心。但他最根本的问题,却不是缺乏同理心。

在作者和他的聊天中抽丝剥茧,最后他才坦诚,一切都是因为儿子的去世。他认为儿子去世是他的原因,于是筑起了厚厚的壳来保护自己。

这就是人类的防御机制。我们生活中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问题,这些可能是为了逃避真正的问题而给自己筑的城墙。比如有时候我不太喜欢某个人,其实是发生那个人某个特质跟我很像,而我很讨厌自己这一点。于是连带讨厌起拥有相同特质的别人。

及时识别自己防御机制背后隐藏的问题,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促使我们作出改变。最终不再依赖这些防御机制。


3.抛开人设

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理解真正的自己。但要了解自己就必须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描述的故事里。

你会给自己营造人设吗?相信如果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多少有一个人设模型,即在别人眼中,希望我是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设会阻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自己给自己框的笼子。

即使短期内有想要达成的样子,也是暂时的。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成长、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也要及时更新。


4.找一个不带评判的倾听者

心理治疗师能让人敞开心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会不带评判的倾听,我们的交谈是平等且受到完全尊重的。

心理有抑郁情绪或者焦虑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有这样的人来倾听。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最经济实惠的那个人,就是自己。(如果严重的话,还是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评判性的想法,拎出来“鞭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真的靠谱吗?对方真的是这个意图吗?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分辨事实和评判。


5.接纳当下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欢迎来到荷兰。

主人公期待满满地坐上了去意大利的飞机,没想到飞机却落地后,机组人员却对她说“欢迎来到荷兰”。原来飞机计划有变,你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主人公无奈只能开始逛荷兰。但当她看到有人炫耀意大利多好玩的时候,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上,你就永远不能自由地享受荷兰非常特别、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生活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来。当面对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与其抱怨、痛苦,不如试着接受,尝试去活在当下。

书中被确诊癌症的大学女教师,就是这样的案例。虽然被医生说生命不到一年,她还是活得热烈,做了很多平时想做但没有去做的事,尽情活在当下。


6.我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这样一句话:“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绝望无助,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一切我无能为力,我无法改变我自己,改变我的处境。但事实恰恰相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至少是选择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自由。

书中的爱画画的老太太觉得自己一辈子非常失败,打算在马上到来的70岁生日时自杀。但她和邻居的一点点互动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对生活的兴趣,还有一段美妙的爱情。


书中还有一些金句也很有启发。

温德尔曾说过,“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提出了著名的哀伤“五段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有启发的片段,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翻开读一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