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和“幸福”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并渴望每时每刻都能拥有它。“快乐”到底是什么呢?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一直以为,“幸福”就是一种主观感受,想要获得“幸福”,就得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追求,“幸福”就是一个个愿望和目标的达成之后的愉悦体验。你努力之后,很不幸地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认识,正所谓“知足者常乐”。然而,阅读了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后,颠覆了我对于“快乐”和“幸福”的认知。那到底“快乐”和“幸福”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第一段,首先,先生提出,何为“快乐”和“幸福”?其实人们对此并不清楚。人们把“快乐”当做虚幻的目标,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就像唐吉坷德一般去追逐这个并不存在的风车,其结果是收获的是酸甜苦辣的大杂烩,唯独缺失的就是“幸福”。即便侥幸获得,最终也会被连本带利地加倍偿还的。现代经济学家给快乐设计了一个似乎可以精确计量的公式:快乐=收益/欲望,收益和快乐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收入越高的人越快乐,如果你的收入不够,则需要降低欲望以增益快乐的成分。但是,先生认为,把欲望压扁,“快乐”也几乎干瘪得如同无聊一般了。
第二段,既然如此,那还要不要追逐快乐呢?该追的还是要追的,只不过我们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就要比所有的运动员的目标都是冲着冠军去的,喜得冠军固然可贺,然而错失冠军也要欣然接受,就是心态要调整好,否则,无谓的伤心难过这能自己一个人扛着,期望越高,伤心越大。再说了,“快乐”就是一种心理感受,与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并无关系。
第三、四段,既然“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生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人的精神状态总体处于一种无苦无乐的“无聊”基线上,极度快乐和过度痛苦都会向“无聊”基线上回归。这就好像是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但总体的趋势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总统拥有快乐不比乞丐多,其承担的痛苦并不比乞丐少,纵向对比依然,我以前在铁路上工作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常常郁郁寡欢,过得很不顺心,我以为不快乐的原因主要是利益。遂发愤图强,通过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如愿以偿地成为高校老师和律师,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改善,却发现快乐并没有任何增加,痛苦并没有任何减少。由此可见,快乐只是一种心理感受。
第五段,“快乐”是一种心理波动,这种波动具有某种感知属性效应。生物的生存恰恰依赖这种感知效应。譬如一匹狼看见一只羊,立刻会产生心理上的兴奋和冲动;反之,撞见狮子或老虎,痛苦和恐惧的心理也随之而来。试想,如果这匹狼捉住了一只羊就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那它岂不是很容易就成为狮子或老虎的腹中物?更深一步说,如果狼一直深陷这种快乐的汪洋之中,可能狼这个物种早就灭绝了。因此,日常生活中,那种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更容易应对复杂的环境,更容易求存,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稳定在无苦无乐的“无聊”基线上。
第六段,先生再次运用他的递弱代偿原理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生存力度越高的物种,其心理波动幅度约小;而生存力度越低的物种,其心理波动幅度越大。石头作为无机物,稳定性强,生存力度高,其不存在心理波动问题,到了人类,生存力度最低,心理波动幅度极大,所谓的玻璃心就是指那些心理波动幅度大的人,殊不知,我们整个人类的心理都是玻璃心。
第七段,由此引发两个问题,第一,那种呈现为“无聊”基态的“心理震荡回归线”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心理波动幅度倾向增大的趋势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第八段,任何物种都存在一个叫做“存在阈”的常量区域,这个“存在阈”有不断下降的存在度和相应递增的代偿度综合而成,而生物的心理基线正是这种自然物演基线的延长部分,“它构成生物精神代偿和意志动量的天定基础,其间代偿增势的扩张幅度就变成心理波动幅度的半径空间。”(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物的心理基线就是由最初的粒子、原子和分子等无机物基线的演变,这种心理基线构成了生物精神和意志的基础,精神代偿的幅度就是心理波动幅度,这两者基本一致。我感觉到了自己语言表达的贫乏,担心自己解释不清晰引发读者的误解,所以,还是引用了原文。)也就是说,自然界把“物性”(物之属性)发展成了“性情”(“精神代偿”,这是我的理解),把“物性稳重”发展成了“性情浮荡”(就是“心理波动”),而“性情浮荡”正式一切低存在度的高等物种的共同禀赋。换言之,心理振幅的增大和精神代偿的增量成正比,且,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不让自己被抛入这个心理波涛之中。这就是“无聊”基态的“心理震荡回归线”产生的原因。
第九段,那么,心理波动幅度倾向增大的趋势能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先生明确指出,心理波动幅度增大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所谓“快乐”,说到底就是生物趋利的情绪化生理冲动;所谓“痛苦”,说到底就是生物避害的情绪化机体反应。一旦趋利的目标达成,利益随之而来,心理波动后取向“无聊”的基线上,所以,“快乐”并不会因为收益而永不退去。反之,避害也是同样的道理。获得利益带来快乐之后必回归于“无聊”基线上,与没有获得利益保持“无聊”基线上本质上并未无本质区别。
第九段,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快乐公式”的结论是:每个人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完全相等的。但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无休无止地去竞争和追逐快乐呢?先生指出,这恰恰是我们人类的可笑可悲之处,“快乐”和“幸福”如同挂在驴子眼前的一根胡萝卜,你未必能一口咬住它,但正是这种可望而不及的引诱,你才会买不停蹄地死盯着它不放。
先生再次运用递弱代偿原理来解释各种现象,这次解读的是“快乐”和“幸福”的机理,让我对于快乐有了全新的认知,既然快乐不因追求增多,何不保持淡定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