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这是学习性课堂设计的关键。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关键是动脑思考后设计的问题,如果本堂课的问题设计到位,那么你这节课就算成功了一半。
然而我们当前教学课堂提问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问题1:教师提很多问题,课堂上在30分钟内平均提50.6个问题。
问题2: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有75—80%属于回忆或记忆层面的问题。
问题3:大部分教师倾向提问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不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问题4:教师们在提出问题后,往往只会等待一秒钟或更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开始回答问题。
问题5:教师经常在学生没有回答正确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学生正确答案。
问题6:在中小学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足5%(因为在一个教师每分钟提2—3个问题的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学生提问的空间)。
比如:在讲关于二月份知识点的回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二月份的知识,谁知道二月份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二月份是一年中第一季度的月份。
师:想想二月份还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师:再想想,二月份有什么特殊之处,我找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二月份比其他月份天数少。
师:对了,二月不管是平年还是闰年都比其他月份的天数少。那你们能说说其他月份的天数吗?
生:……
这样的提问又将学生引向何方呢?
华罗庚曾说过,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那么何为优质提问呢?
问题设计是指围绕学科基本概念而进行的学习任务设计,它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给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
好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开放且为非结构问题(所谓的非结构问题即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问题)
2.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连接。
3.具争议性的话题,其内容甚至可以跨学科领域。
4. 复杂性与挑战性。
5.与生活相结合。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根据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几个不同层面设计的不同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问题设计:
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面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识记)
2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3你能用小正方体搭成一个你喜欢的大长方体吗?(应用)
4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分析)
5你跟同伴搭的长方体,谁用的小正方体多?多了多少个?为什么?(评价)
6你能从老师给你准备的不同长度的小棒中选择合适的小棒,用橡皮泥搭建一个你喜欢的长方体吗?(创造)
大家读完这些问题会发现,在备课时其实你只要设计一个问题就够了,那就是你只要充分准备好第六个问题:你能从老师给你准备的不同长度的小棒中选择合适的小棒,用橡皮泥搭建一个你喜欢的长方体吗?
他们每个小组接到这个问题后,首先他们得思考: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得需要几根小棒?他们不得不从生活经验出发去探讨到底需要几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等他们探讨出来能用12根小棒可以搭建后,他们很快会遇到新的难题:如果给我们12根小棒我们就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吗?这就需要他们去探讨和验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棒,然后他们从老师给出的不同的小棒中挑选出自己组需要的小棒。接下来他们开始用橡皮泥和小棒开始搭建,这时候问题又来了:这一块橡皮泥上要插几根小棒呢?分别插多长的小棒呢?于是他们便会思考长方体的顶点和长宽高的问题,那么每个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上有三根不同的小棒(普通的长方体)分别叫长宽高。进而理解了长方体有12条楞,分别分成四组,每组分别有一个长宽高。好的问题是可以分解的,要解决这一个就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用到各种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点。
总之,优质问题第一必须具有整合性,第二必须具有层次性 ,第三必须具有情境性,即问题好比食盐,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融入了问题才能显示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其情境才能显示其美丽。第四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特点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也可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第五必须具有产出性,产出性是指催生学生“思维产品”诞生。第六必须具有对比性、冲突性,具有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人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我希望我们在备课时多设计此类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开挂的人生,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的学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