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文有副标题的话,那么应该是:“如何跳出书是书,我是我?”
成甲的《好好学习》是年初一本挺火的书,在一个个人崛起、知识爆炸的年代,这本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似乎是应运而生。这本书很好,值得看,值得去想,值得去跟着做,我感觉这是成甲老师这么多年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他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呈现。如果你问我哪些人最适合看这本书,我会说那些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的人是最适合啦。
“我”
这本书里谈了很多的方法、实践还有理论,成甲老师层层递进、互为关联,要去理解还真的是挺费脑的。比如说下面这一张脑图,谈到了知识管理的关键,要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至少对我来说⊙.⊙)
不过如果你问我本书最触动你的一点是什么,我会说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书后面附着的一个小册子,名曰“精华解读本”,里面的第一篇成甲老师谈到了读书的三板斧。读书的三板斧呢,其实是成甲老师总结出来自己读书的三个阶段:从读书的“什么都想记住”到“这关我什么事”,最后到“咦,作者是怎么会这么想的呢?”我读着感慨颇深,因为这个阶段其实是确立”我“和找到自己的一段过程。
相信你也曾经被安利去读很多书,或者小心翼翼唯恐落下地想要对书里的每个点全盘接收,但是读完了书,我们只是做好了一些知识储备,接下来呢,恐怕还是在生活中无法应用和体会吧。读一本书像是checklist上的一个小勾,划过也就check了。所以,为什么要去读书呢?为什么你要去做你今天要做的事情呢?为什么你的一天必须活成这样呢?这些问题都在拷问你,你呢?你自己在哪里?你要什么?
的确,每个人都可以搞知识管理,只是我们去管理什么?浩如烟海的信息吗?为了解除自己的焦虑获得心安吗?好好学习需要有一个主语,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心里默念”我要好好学习“这句咒语的时候,你能找到你自己吗?
“要”
我对“要”的解读是主动性。而成甲老师有一个我觉得很王道的说法:“生活就是一本待解读的书。”(所以你时时刻刻都有要学习的东西哇✪ω✪)
在“要”学习和“不要”学习之间,是我们时时刻刻的一种选择。
“学”
“学”这个字就很深很深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事实→ 大脑解读 → 假设 → 行为
成甲老师说,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所以探索“假设”是学习重点噢!这个假设呢,我的理解是黄金思维圈里的Why,就是说一切我们看到的行为都是在这个why上面生根发芽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只去想How和辨认What,必然会抓不到重点。
在此成甲老师也给出了一把尚方宝剑和葵花宝典。他说你不必去学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啦,可以直接从生活取材,去好好地“反思”一下。这个功夫可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噢。至于如何用好这支宝剑呢?你必须辅以葵花宝典持续修炼,例如这本书里提到的“从小事入手”或者是每日特定的反思格式问题等。
“什么”
成甲给出的答案是“临界知识”,《穷查理宝典》里说的是“普世智慧”,以我的认知,临界知识像是一种对运行世界的架构的抽象概括。你只有对这个世界的关系把握得越清楚,你才能够活得格局更大。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世界是一副我们看到的图景,而我们都是与世界共舞的人,当你的眼睛能够从图景里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细节,你会做出更多不同的反馈。比如说对于一个感知力不强,对面前的画面没有解读力的人来说,画面可能是静止的,或者是非常缓慢流动的无聊图像,他不会对这幅画面有特别多的感受以及积极地去回应。而对于一个眼睛非常厉害,眼力超群的人来说,他从这幅画里看到了流动着的千千万万,他以自己的手舞足蹈去回应,去反馈,他甚至会在这幅图景上添加上他自己的色彩。
所以这个临界知识到底有什么搞头嘛, 你问。
可能就是为了让你走入那幅画,或者让那幅画走入你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