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书写正是我正在大量吸收的最好认证,或者说脑子正在发生了新一轮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不过书写本身也是清晰的一部分,所以,或许这不是不书写的理由。抛开这个结,临时想到另一个自觉有趣的话题,可以写一写,即整体来说职业是否能给我们带来价值或价值感。
这个话题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能连带出诸多关联系课题,同时设置问题的边界也对书写者带来不小挑战。从前,尤其是在西方资本逻辑没被十分引进时,我们除了钱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追求,面对职业这个问题,还有在职业本身的进步上有憧憬和当下的努力的意愿——为了达成某个成就或目标。但今天呢,当我们思考在职业本身上的理想和追求时,是否会感到心虚,或者说如果一个工作很少收入的话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做下去。答案想必在很多人心里应该是否定的。问过身边不少朋友或熟人,在面对工作时,首要的是钱。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世风日下”,没人可以忽视现实以及现实的力量。但反向看,今日的普遍环境,无论任何阶层,全面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情况也是事实。另外,由于西方资本逻辑的涌入的同时,理性的交流并未一并而来。这些都是现在或将来让我们的整体社会生活面临崩溃的潜在危机。
职业到底给我们带来任何除了金钱之外的价值了么,如果带来了,我们有感受吗?尽管它不是一刀切的犹如规划般的情况,但就目前的总体和环境来说,人们心中依稀的答案是相对清晰的。我们希望乐观,但显然很难乐观。或者说,败絮其中才是普遍常态。当本该是工具的资本俨然变成了目的本身时,我们是否有理由在内心敲响警钟,是否到了安顿内心的时候了。仅就我身边来看,很多长辈已然退休,甚至退休好几年了,但退休生活却十分干瘪贫乏,不是整天打麻将就是和朋友喝酒打发时间。他们过去的职业显然除了带来金钱之余,没有在安顿内心上帮到他们。能健康的每天打麻将还算是好的,还有很多长辈因退休带来的心理落差直接卧病在床。这些情况想必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但大环境却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提醒或疏通。在我们整体填鸭式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可能期待个人自主地读书、听音乐,有任何精神追求?作为大机器上毫无主观思维的“螺丝钉”,被使用、被抛弃的一生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常态,这如果不是悲哀,我很难想到其他词语来描述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既照顾现实的物质生活又关照到精神家园的生活方式,这是未来的进步空间。做一个粗犷、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正如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扫地僧暗中悉心为萧远山和慕容博准备的内在修为的典籍,可惜后两者却视而不见最后导致走火入魔,正是今天我们所有人的整体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