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与接纳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被译为30多种文字,全球销售达300多万册,出版20多年仍畅销不衰,被誉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这本书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用有效、愉快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美妙的沟通,并且使孩子变得愿意与父母配合。

        本书围绕“如何说”和“怎么听”,从“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恰当地赞赏孩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是家庭教育的宝贵指南。

        作为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我来说,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明明告诉了孩子不要去做什么,他就是不听。比方说,不要他把屋子弄得一团糟,他仍然把屋子当成了战场;比方说,去超市,明明告诉了他不要乱跑,他仍然把商场当做了游乐场,而且不给他买他要的东西,就当众大哭大闹,发挥演员潜质,引来大波“观众”比方说,你发现他在学习中存在问题或在行为习惯上存在不妥,给他指出来让他改正,他根本不把你的话当回事,因为你又不是老师。你发现,你明明为他好,他根本不听你的,也不领情。你很是生气,也很苦恼,认为孩子太不听话了,人家孩子为什么那么让人省心呢,自己却养了个熊孩子?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也不只是孩子的原因,很大原因是因为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那么如何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构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呢?

        情绪平稳,沟通畅通。在我们义愤填膺、需要宣泄的时候,有人义正言辞的说不能乱发脾气,后果如何?所以换位思考,我们常常站在高处俯视宝宝,他一哭一闹,常常被认定没理。书中告诉我们孩子有权利伤心难过,妈妈的崩溃常常太快了。只有接受孩子的感受,帮助他面对,好的感受才能出现好的行为。四个抚平情绪的技巧可以尝试:全神贯注地倾听,用嗯啊回应,准确说出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帮他们实现愿望。哭声是孩子情感的宣泄,此时他可能只需要你的拥抱和简单的话语,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建议只能适得其反。

        屡教不改,尝试新语言。接受孩子的情绪就意味着肯定他的明显的错误行为?不,情绪可以抚平,行动依旧受限。但是吉诺特博士言“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历史不应该反复上演。书中告诉我们7个代替惩罚的技巧,而我运用的最娴熟的是提供选择和请他帮忙以及解决问题。虽然儿子仍然会有随意的对不起和屡教不改的行为让人上火,我会耐着性子告诉他“对不起意味着改变,对不起意味着采取行动,虽然很高兴听你说对不起,下一步想想怎么办”。然后试着用7个技巧之一循环使用。不是每次都管用,但情绪上少了很多对立。

        表扬到位,肯定进步。对于孩子,我们常常批评很快,表扬太慢。外界经常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做错的地方,而父母的工作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们做对的地方。肯定对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进步。表扬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父母们常说的“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比别的小朋友强多了”,这些对比和抽象的形容词,对正确的行为激励无甚好处,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合适的赞赏话语书中是这样总结的:用赞赏的语气,描述孩子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个词语总结孩子的行为。尝试以上四个步骤,多给予正向的话语,会收获孩子点滴的成长。

        真实的孩子,比乖孩子更重要。孩子本身是有情绪的,期望她时时刻刻都是笑颜常开、听话做事,是父母们的私心作祟,没有谁是那样长大的。如果真有,这个孩子的生活是被压抑着的。为了得到赞美或者规避什么的“乖宝宝”,更加需要引起父母们的警惕。所以让孩子从父母们标签中走出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无意间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以身作则,记住孩子的特别时刻,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等等。发现真实的自己,接受这样的自己,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能够参与这样时刻的父母是骄傲的,我们成了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成为他的障碍。

        总之,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时,说教、恐吓、抱怨、指责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合理的做法是:首先,父母要客观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其次,父母要用简单或提示性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再次,做父母的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父母可以把要求孩子做的问题,写在便条上,以便于和孩子平等沟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个蜗牛,需要我们耐心去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个天使,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变得更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