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题画二则

说明:板桥题画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的作品,是写在书籍或者字画前面的文字,也称题跋。该文被选在河大版九年级下册,是非中考篇目。文章简短,易于理解,重点放在读文章,悟道理上。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的字音和字形。(重点)

                    2.积累文中的一些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重点)

                      3.理解本文所传达的道理。(难点)

教学方法:自学,自读加讨论,体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还记得我们学过一篇《荔枝图序》吗?那是一篇写在图画前面的文字,您知道吗我们也叫它题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篇这样的文章《板桥题画二则》。

学生:齐读课题。说说读出了什么?

明确:这是郑板桥的作品,是写在他的话上的文字。

二、介绍郑燮:(方法,多媒体出示,学生手头没有资料)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读课文时的停顿。

3.学生齐读,读通读顺,熟知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之后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理解不了的字词句。

2.小组讨论,确定最佳疏通方案。

3.小组选择优秀组员展示疏通文意,文白对译。

说明:文白对译中一定要侧重于重点实虚词的用法,重点的提醒学生做笔记。

五,齐读课文,静思探究。

(一)两篇文章各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方法,学生思考,之后合作探究)

明确:1.从作画的过程得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经验。

2.作者通过和前辈墨竹大师的比较,说明艺术创作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手法。前人的经验虽然可贵,但要学会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风格。

(二)探究本文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小组讨论本文夹叙夹议的用法

第二则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说明:小组讨论展示时本校课堂特色,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也能调动个人学习积极性。

六、当堂背诵。

1.江馆清秋,              ,                      ,皆浮动于                          。

2.其实胸中之竹,                  。

3.总之,意在笔先者,            。            ,                            。

4.浓淡稠密,        ,            ,              ,  。

七、拓展。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文字。

请围绕“胸有成竹”在做事中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