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先说整体观感,首先承认,《热辣滚烫》是一部无论情节设计、主题内容、拍摄手法、视听语言都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弹拨的也是“励志”这根大众共有的催泪神经。但是有些应该细笔勾勒之处没把工夫下到位,却有一些冗余或狗血的情节,没有让我感觉到整体浑然天成的满足。但是我仍然感性上愿意给它打高分,是因为它的朴实甚至笨拙中流露出的,克制和真诚。
与大多数的励志商业片相比,我并没有感受到为了博取眼泪而刻意埋伏的强效催泪弹,没有高度程式化的商业片套路,没有用强情节过分功利地投合观众的爽点。整部影片是相对平静甚至较为冷静克制的叙事,像是面前坐着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云淡风轻地说起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不会那么详细地说起当时心里的每一个想法,也会隐藏起当时那些最晦暗的时刻,仅仅捕捉到他眼神中闪现的,历尽千帆后的释然与感慨——这就是《热辣滚烫》给我的感觉,像一部冷静而真诚的纪录片。
情节不过多介绍,一篇好的影评不一定非要有剧透,恰恰相反,一篇没有剧透反而还能吸引读者去观影的影评才是好的影评。
《热辣滚烫》就好像是贾玲的救赎,不论是在戏内还是戏外。贾玲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先增肥四十斤,又减肥一百斤,这是多么大的毅力,不仅突破生理,还突破了其个人演艺生涯,走出更多的可能,相信未来的她可以尝试更多角色,而不只是喜剧演员。在影片中,乐莹三十出头,身材臃肿,懒惰邋遢,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对象,也没有积蓄。也许这就是贾玲曾经的缩影,现实的真实写照,深陷无望生活多年的乐莹,在一次次达到濒临崩溃的节点时,终于幡然顿悟,斗志重新燃起,吹起生命的号角。
这部影片的宣发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吊够了大众的胃口。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也是从贾玲减重一百斤热搜开始的,有很多人认为其过度营销,甚至引发社会身材焦虑体重焦虑,更有甚者为其扣上背刺女性的黑锅。关于这一点我放在下面详细地说,这是很打动我的一点。
再说三处非常打动我的点。
乐莹最后的拳击比赛,虽然第一轮就碰上职业历史无败绩对手的情节,有刻意的戏剧化之嫌。但我却能够理解这样略显偷懒的设定,因为她其实并不需要真正赢得比赛。当她站在舞台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自己已经赢了。她唯一需要的就是——打完这场比赛。走出赛场遇到曾经她爱的拳击馆教练的时候,她能够释然地说出:“我已经赢了呀!”我会很有共鸣,因为我也曾有或者说将有,同样的经历。曾经的我,面对大大小小的比赛,嘴上说着不在意输赢,但没有一次内心可以真正放下输赢。但我生命中曾有,也即将会有,登上舞台的一瞬间,我第一次真正觉得输赢和他人的眼光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只有享受舞台,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还有非常打动我的一处,是最后乐莹拳击比赛,被对手打倒躺在地上,倒叙回忆起最最不堪的时刻。此时我们才恍然,更残酷的生活真相往往被主流叙事刻意隐去,柔化处理。真实生活的残酷远远不止前半部分影片主体展现出来的“家庭矛盾,感情坎坷,录节目被侮辱,深夜大哭”,揭开残酷生活的面纱,没有糖果,只有更不堪更残忍的真相——被没有尊严地夺取财产,尊严被蹂躏到没有最后的余地,自杀未遂对着镜子大哭:“好疼,但为什么一点伤都没有。”而这些更加残酷的真相,往往也只藏在每一个和生活交手的个体中,不为人知不为人道的内心最深处。所以当电影最后回忆这些细节的时候,我有一种被深层次发现和包容的温暖感。
我承认这部电影给我好感,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这个故事不只是在大荧幕,更在生活这个更大的舞台上上演。《热辣滚烫》的宣发让贾玲被广泛讨论,也承受了很多非议和质疑。一个女演员为了一部电影减掉一百斤,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有些人会觉得贾玲以后演不了喜剧了,或者评价她变老变丑。但我认为,人生本就不止一条轨道,人不可能一辈子套在一种角色的枷锁中。她能够有勇气和毅力做出如此大的努力来更换赛道,是非常热爱生活,也拥有强大的内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让我觉得蓬勃生命力将要从中迸发出来,真的真的,太美了。这不仅仅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美,更是一种让人震撼的美。相信她未来的人生不只是喜剧演员,更有无限旷野刚刚铺展开来。我并不觉得演员减肥一百斤是宣传噱头,噱头是诈骗营销。但我走进和走出电影院,并没有受到诈骗的那种失望感,相反,观影感受和我的预期基本是持平的。难道高尚美好的东西,都禁止与金钱和利润挂钩吗?诚恳的制作,本应得到回报。她在戏里戏外的故事共同展现的生命力,难道不值得真诚的掌声和喝彩吗?
它虽然不是一部值得豆瓣高分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值得我内心高分的电影。我承认,还是被催泪了。
杜乐莹说:“我喜欢拳击。两个人互相打成那样了,还能抱在一起。”乐莹打拳击只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愿景,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生。我们与生活何尝不是一场拳击比赛?与生活搏到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会紧紧拥抱它。即使明知这场比赛会输,我们仍然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不是被逼无奈,而是因为——我们真的,很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