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写作以来,一直害怕的都不是没有灵感,而是害怕写不出来能让人读下去的文字。
打小就不爱说话,比起言语输出更爱的是文字流动。
从开始学着写作起,就听到老师说,你尽管写,想到什么便写什么,所以从不怕写作。我总能絮絮叨叨从作文簿的这头写到那头,并且还意犹未尽。然而那并不是写作,那叫文字输出。
稍大一些,便懂得了遣词造句,开始学着用华丽的词语堆砌文章,通篇读下来,只觉整个人都掉进了勾栏里,满身的胭脂粉末。
偏偏自己还不觉得厌烦,自认为自己写的挺好,后来被写作老师骂醒,颓废了好一阵子,在那之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最美不过返璞归真。
什么叫做“返璞归真”?
百度给的解释指的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而我自己的理解则是化繁为简,平淡而意蕴深长。
万物都有其本源,然而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汇聚,加长,变宽,它改变了外貌,换上了新衣,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们想或者说是人类想让它变成的样子。
那它原来的样子呢?
在时间飞快流动中,在历史不断变幻下,我们能见到它原本的模样,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在探寻“返璞归真”的道路上,我遇到了一位表现手法导师——白描。
可能有很多人一看到“表现手法”想到的都是对比、烘托、反衬等诸如此类。
但白描不是如此,可能学过画画的人会知道白描,简单来说白描就是用简单的笔调勾勒事物的外貌特征。
百度搜索中:白描手法指的是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毫无疑问,白描不仅要求写作的人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而且要求写作的人能用凝练的口吻写出形象而生动的文字。
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
就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里,作者就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排列,却达到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相信每一位读过这首诗的读者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夕阳落败图》。
其实,平平常常的叙述,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自然而然就能写成一篇佳作。
我从不害怕写作,从不害怕没有灵感,从不害怕不知道写什么。
然而我害怕有灵感却不知如何落笔,我害怕想法就在眼前却抓不住,我害怕自己笔下的文字矫揉造作,通篇谬论。
而我最害怕的,还是自己停止写作,停止思考,停止学习,停止看书,停止充实自己。
人生最苦的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明明懂得,却不珍惜。
以前,曾有位老师愤愤不平的说我们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别人下达什么指令,就做什么,不懂思考,不知对错,生来就有一副懒骨头。
也许她说的是对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不知创新是什么,不知道什么叫做“动手做”。
还好,我们还懂得及时调整,我们还懂得有错就改,我们还懂得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摔倒了拍拍泥,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