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镇双峰居委会原青田村部附近有一广场名:火龙岗。
相传三国时,东吴尤将军行军至虎壁山余脉。见山岗如龙摆尾,热浪蒸腾,他先赞“活龙岗”,随即见红土似火,笑道:“我军此行如火上浇油,不如就叫火龙岗!”遂刻石立碑,地名由此而来。
时光流转千载,火龙岗下已然另一番景象。1933年,张立纲带领青田铺人把湖水引入大沙河,新垦良田六百亩。由此,火龙岗下茅屋连片,人烟渐稠。庄稼人勤耕雨读,稻浪翻金,棉铃吐白,一派祥和。
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6月,日军攻源潭陷潜山,见青田一带丰收,便下乡搜刮。鬼子持枪牵马,闯入火龙岗,见粮就枪,见人就抓。家家户户,纷纷“跑反”,拖儿带女,推车挑担,仓皇逃往龙井关深山中避难。
一日,日军再次来袭,见村庄空空,恼羞成怒之下纵火泄愤。顷刻之间,山岗上下火海翻腾,火舌如巨龙,映红半边天。一百多间房屋尽毁,大火烧了一天一夜。
百姓归来,只见焦土瓦砾。他们在废墟上搭起窝棚,重新耕耘。有人悲愤地说:“这哪里是传说中的火龙岗,分明是日本鬼子造的火龙!”
从此,火龙岗有了双重含义——既是三国时尤将军命名的地理标志,更是日寇暴行留下的历史烙印。它像一道不肯愈合的伤疤,静静横卧在青田之畔,提醒着每一个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