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1625字 大约需阅读5-6分钟
起初,我对筷子毫不在意毕竟吃货只注重味道。
对于“自己多大学会用筷子”这份记忆已经淡忘,只记得单手固定一根,再灵活地控制另一根,即可夹取食物,这个过程就如同写自己的名字那么的“顺其自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遭事物的观察逐步加深,再加上脑洞大的人盛产疑问。为什么非得要两根夹?正面直接插不是更快么?为什么非得要一样长?一长一短为何不可?
带着疑问我翻尽资料,最终了解到区区两棍子里面饱含着大大的智慧结晶。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影响圈与东亚饮食圈的发展进化路程。
起初中国盛产小米,殷朝直至秦朝主流喝小米粥。可是刚刚出锅的粥热腾腾的没法喝呀,为了防止烫口,祖先们就开启脑洞发明一款道具“勺子”。那个时候筷子也随之发明。但当时人们没把筷子用在“饮食”上,而是用于夹取祭品。古人对鬼神充满敬畏,用手去触碰祭品那是万万不敢的,“筷子”成为祭司的“手”。而吃粥以外其他食物是用手抓这吃的。
什么时候筷子成为餐饮届的主流的呢?这个故事脉络就是一步屌丝逆袭史,毕竟筷子当时处于跨界发展阶段很少人重用它,想想如果是你自己会用么?原来夹祭品的东西,现在用来夹菜……多晦气啊。用筷子的习惯来自于当时不信神的知识分子层,齐国宰相管仲在书《管子》中说到,当时吃饭用手捧着啃,喝粥用勺子和筷子舀着饮。可见当时的筷子就像二线明星,偶尔在餐桌大舞台上跑龙套,与当时的食客们混脸熟,而勺子当时也是用于喝粥,但它已经属于“原地踏步”的产品了。
汉朝小麦盛行于中国内部,国内开始食用面食。馒头和包子开始出现了,记得光荣的《三国无双》系列对包子的介绍十分到位,大致意思是汉朝时包子就跟现在的大理石蛋糕一样特洋气十足。可是包子馒头都是蒸出来的,筷子的用途开始施展。它能插能夹能撕什么都会,自然逐渐取代了“五指叉”——双手。由此可见,优胜劣汰法则不仅仅用于生物上。而老兄弟“勺子”君还在用在喝粥上,只是小米粥变成了大米粥而已。
说完筷子国内的发展经历,再来说说它们哥俩如何发展海外市场的。随着朝代更替战乱不断,人民开始往南方和朝鲜半岛逃亡。筷子和勺子这种饮食必需品自然被放进旅行背包中,这对中国周围国家的农业,饮食与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成为“筷子兄弟”新的发展沃土。
“日本是最会学习的国家。”这句话没有人会反驳。古坟时代的日本是用手吃饭,之所以被称为古坟时代是因当时日本居民成天比谁家坟头多而得名。随着中国国内战乱,中国同胞逃亡到日本后让这群猴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除了宗教和文学方面,饮食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欲了解更多请关注《我要吃知识》的其他文章。
勺子和筷子知识文化传入日本,可当时的日本阶级制度严重,只有大臣以上官员用膳时才配用由中国进口的银制筷勺,幸亏筷子和勺子极易仿造平民就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餐具,所以日本饮食是一段主动学习加上自我创新的良性循环。直至室町时代,平民们开始使用烹饪专用筷,岛国人民好吃鱼,就发明了专门料理鱼类的真鱼筷;天皇下令全日本不准吃肉,就创造出专门做蔬菜料理的筷子菜筷。日本的人对外人有一种距离感,这从日式筷子种类上能看得出来,能发明出专门从锅里夹菜的分菜筷的民族绝对有“精神洁癖”。自个儿吃饭用属于自己的御膳筷。说了这么多种类的筷子,哪勺子君呢?它正在舀味增汤呢。
眼尖的吃货有没有发现,日式的筷子与中式筷子的不同点呢?现在的中国人吃饭还是遵循游牧民族的吃饭方式,一堆人围个圈,众多菜肴放中间,所有人用自己的筷子随意夹。而龟毛的日本人则是自己吃自己的,无需夹远处的食物,又因为日本人好食鱼肉,筷子前段是细头,为的就是方便把鱼切开。遂现在中式筷子是又粗又长,日式筷子则是短而实用。至于勺子,在日本的平民餐桌上已经很少出现了。
在吃货眼里筷子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代表着中亚饮食文化的的传播轨迹。
无论筷子和勺子怎么演变,只要使用它们就能知道一份亚洲美食马上就要摆在你的面前。
看完筷子的奋斗史后有没有一些启发呢?如果把筷子和勺子堪称两位不同的人,一个跨行从业者和专职人员,他们干的事物一样,跨行者拥有自己独有的技能,这技能的可变形还很广,可是由于他以往工作经历,没得到老板的重视,而专职人员能勤勤恳恳专职一件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跨行者的特性被时代所青睐,他如鱼得水从配角变身成为主角。再经过自己的改变,让自己的技能更宽泛成为更多老板们的选择,让自己更值钱可以驾驭更多的事业(菜肴),而勤勤恳恳做一件事的人还在做那一件事。在机会来临之前请做好充分准备,在风来的时候就可以展开翅膀飞起来。
感谢阅读!
在简书这个大平台与你相遇便是缘分!我是Snow一个特立独行的水瓶男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启发还请关注,我会定时与你分享自己的独特想法
如果喜欢本文还请赐赞。我会在各位的鼓励下更加努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