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证包含两种理论,分别是脾黄说和胆黄说。脾黄说的解释为湿热郁蒸体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发黄。胆黄说为湿热阻遏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胆汁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黄。
其实胆黄说与脾黄说并不矛盾。发黄分四类:瘀血发黄,火热发黄,湿热发黄和寒湿发黄,归结来说是肝胆与脾胃功能失常。肝胆疏泄失常则影响脾胃运化,脾胃运化失常也会使肝胆木气不和,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圣心源》中说‘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浸淫于膀胱,而小便黄’,即是说肝之郁热会作用于脾胃,脾胃运化不及又有热,肠胃中的食物不能正常的分解吸收,腐化成无营养的黄色液体吸收于身体之中,并外溢于体表而身黄。
首先研讨《伤寒论》中瘀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本条的发黄为黄疸病;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即阳明热证,阳明里热可发散至体表,里热随汗而排出,气机尚可行,里热不盛不能发黄也;
阳明病热结于里,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即阳明病本亡津液,又脾胃化生不足,体内气血津液亏虚,是以无汗,小便不利,渴,(参考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为瘀热在里,即阳明经燥结,气机难行,血热互结停滞于体内,也就是肝胆不能疏泄中土,中虚运化不及身必发黄(肝郁而脾陷,肝主五色,入脾为黄),治以茵陈蒿汤。但头汗出者,因头为手足六阳之所汇聚,气血旺盛而头汗出。
人体气机不行,即气血不行,也就是津血停滞于全身,表现为湿滞。
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八九日,不解成坏病,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即伤寒八九日,脾胃病湿土郁而腹微满,因脾经散布于腹,中气不运,气血虚,气滞不降,热结于阳明经,也就是肝胆不能疏泄中土,脾胃运化不及,则身黄如橘子色而小便不利;治以茵陈蒿汤。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199)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即津血虚,心中懊侬者,即阳明内热盛,心神被扰,亦是说阳明经燥结,中气不运,气血虚,气滞不降,血热互结停滞于体内,也就是肝胆不能疏泄中土,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方
病机:亡津液,热结于阳明经,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影响脾胃运化(土郁为湿),也就是所说湿热互结。气血更虚,气机不运,气血停滞为木郁。
病症:1)身黄如橘子色,腹满2)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3)渴饮水浆,心中懊侬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茵陈蒿,辛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渗湿利水,促进水分吸收而行于经脉;大黄清阳明热,行血;栀子清胸膈热,引热下行,引火归元(心中懊侬)。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服汤后,小便当利,一宿腹减,说明茵陈蒿汤使脾胃运化,疏通气机,气血生而复行,小便利而病愈。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不解成坏病,身黄发热,治以栀子柏皮汤。参考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及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此两条说明阳明病下之后,热结聚于胸膈而心中懊侬,药用栀子下胸膈之热,豆豉散胃滞。
栀子柏皮汤从用药上看此证为上热不降中虚不运,热结于胸膈而人体气机不行,也就是肝胆不能疏泄中土,土郁病湿,身必发黄之证,以栀子黄柏引上火下行,以甘草补中气运脾胃,心火下藏,肾水温暖,脾胃温而水道通,气机通畅,汗出小便利而病愈。
栀子柏皮汤方
病机:热郁胸膈,中气不运,气机郁滞,津液不行
病症:身黄,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降湿热退黄。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栀子清降相火;甘草温补中气;黄柏苦寒,归肾经膀胱经,清下焦湿热,其苦寒能降,也为从上而下为降。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伤寒成坏病,瘀热在里,即气血虚气机郁滞,热结于体内,同样是肝胆不能疏泄中土,土郁为湿,身必发黄。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此方说明该病为肺热不降而致气机不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此方为麻杏甘石汤的一个变方,也是治肺热兼湿滞(气血郁滞,瘀热在里)之方,以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药代替石膏,以清肺热行湿(停滞的津血);用麻黄杏仁说明此证为卫气闭束而肺气难降。病位在肺燥热兼湿停。
病机:肺气不降,气机不行,瘀热在里
病症:发黄,口渴,心烦,小便不利,
治法:开卫闭清肺热行湿滞,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麻黄开卫闭;杏仁润降肺气;连轺苦寒,归胃肺经,清肺热;赤小豆利水行水;桑白皮代替梓白皮,清肺热利水;生姜大枣甘草补中气,说明该证为中虚证。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內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上三湿热证病位分别在胃热结,胸膈热结,及肺热结,瘀热在里,从而使气机郁滞,气血不行,既木郁不舒,肝胆不能疏泄脾胃,中气虚而成湿热发黄证。
其次再来讨论湿寒发黄。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阳明病,脉迟,即是说阳明病火衰为胃寒证,参考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1);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就是不能饱食,饱食则脾胃气滞而不运,气滞而气机不能行,所以微烦头眩;脾胃运化不及,气血不足,再者气滞而津血不行,也就是肝胆疏泄不及,身必发黄(肝郁而脾陷,肝主五色,入脾为黄),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谷瘅就是饮食不化而导致的黄胆病;虽下之,腹满如故,说明未下前就有腹满,此下之亦为误治;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即因为阳明胃寒不能化,则脾虚不能运,脾经布胃中,所以脾寒经气郁滞则腹胀。下法用苦寒药,伤阳伤中,助收敛而伤疏泄。
饮食入胃,即如邪气袭表,而影响胃气血运行,胃虚寒而饱食使胃气滞而胃经不利。
此病也具备发黄的两个条件,1)脾胃不运而湿盛;2)气血瘀滞即肝胆疏泄不及。小便难即表示阴津虚。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即伤寒发汗太过,疏泄太过,导致脾肾虚,寒湿盛,所以寒湿在里不解;脾陷则木郁,肝疏泄不及,即湿旺气郁,津液不行,是以身目为黄;以为不可下,因脾虚寒会有腹胀,误判而会用下法;于寒湿中求,应以温寒祛湿法治。下法用苦寒药,伤阳伤中,助收敛而伤疏泄。
上两条为肝胆疏泄不及致脾胃湿寒,中虚不运而发黄。可见瘀热与寒湿皆可使人肝胆不和,中虚不运而发黄,证明发黄证中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
另有一条: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阳明病,被火,即阳明经热证,又以火疗,热盛于上焦;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即是被火而上热不降,脾胃虚不运化而津血不生,津血虚又气机郁滞,阳不降而化阴;必发黄,即此证也是满足发黄的两个条件:脾胃不运化及肝胆疏泄不及,气血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