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的印刷与装帧中,有一句行话叫“留白天地宽”,道出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留白,其目的是为了使内容显豁、醒目、雍容、美观,倘若书刊的天头地角塞满铅字,读者一定不胜其繁而大皱眉头。
中国画有个特点,也是喜欢留白。这是国画很美的一种技法,画家用一种“无一物”的境界,叫你自己去生起无穷的妙有,感受那妙有中的空灵之美。
其实,人生也象一部书,一幅画。一部自己写就的书,一幅自己画成的画。书里画里既有雄文华章,也有婉词丽句;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有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有东隅既失,有桑榆之收。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看似无所不能,但作为单个的人,能耐终归有限,不能无所不为。
我们紧握双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五彩世界,象是要抓住世上所有的东西,可最终如何?只要想想、看看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都是撒手而去,便不难明白此中道理。其实,人生的不圆满,有缺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十五的月亮圆若银盘,人人引颈翘首瞻仰,固然是一种美的享受,而“缺月挂疏桐”,抑或风雨之夜月黑风高不也是另一种情调的美吗?
有一个成语叫“虚室生白”,一间空空的房子里生起了白光。它说的其实是一种意象:心中没有杂念,真的实现“无”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清净智慧。这就是典型的“无”的境界,也是佛家所说的空性境界。心不清净、充满杂念时,智慧是生不起妙用的,就像堆满了杂物的房间里生不起白光一样。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与“人不能同时坐两把椅子”是同一思想的两种不同表述,既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反之亦然。司马迁因直言而身遭奇耻大辱,到底是福还是祸?因有切肤之痛,才有《史记》的秉笔直书,令人高山仰止。试想,如果他当时免开尊口,或许能全身远祸,享其荣华,但能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吗?即或有一部叫《史记》的书,能是流传至今这个样子吗?人生,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正如书籍的留白一样。
人生就是这样,能做一些该做的事就够了,不要把人生填得太满,能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点空白,有意地从容地拒绝一些东西,让自己能自由地做出人生的选择,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人生就会更加精彩,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