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历来被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之一。最新的 IPCC 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冰川的快速消融对海平面上升有很大的贡献,其中山地冰川的贡献量达到了一半以上。 目前对全球冰川变化的了解大多是根据对典型地区和典型冰川的研究来获得。 而全球尺度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及其对海平面贡献的研究, 需要有精确的全球冰川分布数据的支持, 而这类数据只能通过进行冰川编目的编制来获得。从 1978 年开始,在施雅风院士的带领下,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编制,至 2002 年为止,完成了中国西部冰川编目的编制工作,形成了12卷21 册冰川编目书籍。根据 2002 年完成的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的成果,中国西部分布了总计 46377 条冰川,总面积为 59425km2,储存了约 5600km3 的淡水资源。然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国西部的冰川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大幅度的变化。 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对西部冰川现状的全面了需要再一次全面地开展冰川编目数据的编制工作。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
在 2006 年启动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西部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最新的遥感数据进行第二次冰川编目的编制。 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遥感和 GIS 方法,以美国 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冰川边界描绘主要数据源, 并以 SRTM V4 数据为冰川高程属性提取数据源。裸冰区冰川边界的提取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高效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方法来进行,并以自主研发的冰川区山脊线提取方法来提取冰川区分冰岭,结合结果的人工修订,进而形成最终的冰川边界数据。同时,基于通用的 GIS 算法, 来计算冰川的面积、周长等几何属性及最大、最小及平均等高程属性。 野外 GPS 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验证结果显示, 基于第二次中国编目中所用方法获取的冰川边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冰川面积精度,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冰川编目数据的精度要求。截止 2013 年底,基于 Landsat 影像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了西部地区 86%地区的冰川编目,共解译出冰川 42370 条,总面积 43102.58km2。未完成部分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地区和念青唐古拉山中东段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印度季风影响,具有很高降水量并且常年被积雪和云覆盖,无云无雪的有只要敢影像很难获取。可获取的优质遥感影像大多实在 2000-2005 年间拍摄。为保证成果数据时间上的统一性,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未依据这些影像进行编制。目前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还在基于最新的 Landsat-8/OLI 传感器的数据处于编制过程中,并将于编制完成后向社会发布。在目前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中,青藏高原东南部等二次编目未完成区域的数据用最新数字化和更新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代替,总计使用第一次编目数据集中的冰川 6201 条,面积 8753.5km2。
冰川面积误差评估
第二次冰川编目中的冰川面积误差评估是基于上述冰川编目方法的精度(即裸冰区±10m 和表碛区±30m)来进行。评估的过程采用如下的公式:
𝐸𝐴 = 𝐿𝑐 ∙ 𝐸𝑝𝑐 + 𝐿𝑑 ∙ 𝐸𝑝𝑑 + 𝐿𝑖 ∙ 𝐸𝑝𝑖 (1)
其中EA为冰川面积误差, Epc和Epd分别为裸冰区和表碛区的冰川边界误差(分别为±10m和±30m), Epi为分冰岭的定位误差, Lc、 Ld和Li分别为裸冰区和表碛区冰川边界长度以及分冰岭的长度。由于分冰岭的误差对所用 DEM 有严重的依赖性并且很难评估,因此在评估过程中使用一个 DEM 像元的大小(即 30m)来代替。 基于公式 1)的冰川面积误差评估采用如下两个原则:
1)裸冰区和表碛区相接部分的冰川边界长度只用于评估裸冰区和表碛区各自冰川面积的精度,而在评估单条冰川以及流域和整个西部级别的冰川面积误差中不予考虑;
2)冰川分冰岭的长度只在评估单条冰川面积误差时使用,在评估流域级别或整个中国西部的冰川面积误差时,由流域内冰川间分冰岭导致的误差也不予考虑。基于公式 1)评估结果显示,整个西部冰川面积的误差约为±3.3%(见表 3) ,与大多数冰川编目和冰川变化研究者的误差评估结果类似。 不同流域由于冰川面积和形状的差别,其误差也有很大差别。冰川面积越小,误差越大,反之亦然。 同时,由于表碛区边界很难定位,其面积精度也相对很低,整个中国西部表碛覆盖区的冰川面积相对误差达到 17.3%,河西内流盆地的表碛区误差甚至达到约 60%。
参考文献:
Guo W.Q., Liu S.Y., Xu J.L., et al. 2015. The contemporary g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 data,methods, and results. Journal of Glaciology, 61(226): 357-372
刘时银, 姚晓军, 郭万钦, 等. 2015.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地理学报, 70(1) .
1) Shiyin Liu, Wanqin GUO, Junli Xu, Donghui SHANGGUAN, Lizong Wu, Xiaojun Yao, JingdongZHAO, Qiao LIU, Zongli JIANG, Ping LI, Junfeng WEI, Weijia BAO, Pengchun YU, LiangfuDING, Gang LI, Chunmei GE, Yuan WANG. The Second Glacier Inventory Dataset of China(Version 1.0). Cold and Arid Regions Science Data Center at Lanzhou, 2014. Doi:10.3972/glacier.001.2013.db;
2) 刘时银, 郭万钦, 许君利,上官冬辉, 吴立宗, 姚晓军, 赵井东, 刘巧, 蒋宗立, 李萍, 魏俊锋,鲍伟佳, 余蓬春, 丁良福, 李刚, 盖春梅, 王媛.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版本 1.0). 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 2014. DOI: 10.3972/glacier.001.2013.db;
数据下载:
后台回复冰川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