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昨天的文章《对于婚姻情感乱象的诊断》,我们站在一个政策决策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一个系统问题:
1、直接干预,神挡杀神,佛挡诛佛。
这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想要什么就去鼓励什么,不想要什么就去禁止什么。我们说了,这种思维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常常事与愿违。
2、间接刺激。
这是考虑到,解决系统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其中的反馈回路。间接刺激,目的就是松开其中的反馈。这样的做法显然温和许多,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用具体案例说了,一个系统当中,反馈回路往往不止一个。故而间接刺激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取得有限的效果。
在此,我补充一下。人生的很多问题本就不存在最优解,越是想要完美,你就越是寸步难行。很多时候,找到间接刺激和改善的方法就已经够了。生活是不断向前的,向前一步,自然有无限可能性。这一点我会在讲系统时如何崩溃时,详细说明。
3、寻求共识
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系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系统中各组分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和系统本身的目标不一致。具体到夫妻情侣之间,男男女女都有各自在感情中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常常和感情系统不一致。这就使得单方面想要改变现状的人总觉得有心无力。
寻求共识的意义就在于,在男女两性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定好基本规则,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根本上处理系统问题。
寻求共识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用,甚至根本就不理解我在说什么。后期我会单独讲一讲如何在夫妻伴侣之间寻求共识。今天我将以一部电影《狗十三》来讲一讲,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处理家庭问题的,以及我们为什么理解不了还可以用“寻求共识”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下面的内容会有严重剧透。
不过我不管了,我相信,你一定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个女生是如何成长的,甚至直接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是个男生,但我完完全全地看到了自己。
电影《狗十三》拆解
今天的题目是,女人的前半生。这个前半生是指未成年之前。
狗十三,讲的是一个十三岁女孩和狗的故事。十三岁的李玩,父母离异后住在爷爷奶奶家生活。而父亲则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不过这个家庭把李玩隔绝开了,父亲对李玩的关心和了解更是少的可怜。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家庭和狗之间。
青春期可谓是我们人生中一段极为惊心动魄的年龄段。可是正如我们的女主13岁的李玩,在片头所说的:
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了件绿毛衣,从交了钱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还看呀,但是要是买了红的,我也是会后悔,对吧。
嗯,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
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啦。
……
是的,人在夏天很难记得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我们总是这么健忘,对于青春期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可能已经一无所知了。下面,就让我们更随着我们的主人公重走一遍青春路吧。
你只有知道了开始,才能理解最终的结局。
用一段话来概括李玩的遭遇那就是,在学校里憋屈,在家里憋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憋屈。
学校里
李玩喜欢物理,天赋也很好。可是他的爸爸强横地改掉她的选择,而是按照英语老师的说法去准备英语竞赛。这里面有两个细节尤为值得注意:
1、父亲把英语老师的姓都叫错了。
2、父亲先象征性地和李玩商量,不行就直接蛮横地将女儿一把推开,替女儿做决定。李玩委屈地哭了。
3、事后,父亲再笑脸相陪女儿,再用钱收买。见状不行,开始变得极为暴躁。说自己的苦衷,还说了一句“你爸容易吗?我都是为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据说有这么一个渣男渣女定律:当别人不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时候,他/她就会不断诉说自己的苦衷和委屈。
而这就意味着,不允许别人有委屈和苦衷。事实上,李玩是哭着跑出学校的,一边哭一边擦眼泪。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擦眼泪,但我知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擦,因为我怕被别人看见我哭。虽然委屈了就哭是很正常的事。
在家长的逻辑里,自己怎么做怎么对,不对也对。因为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受苦受累。而孩子对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顺应家长的意愿,当然还得看家长的心情。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是阴晴不定的。所以往往孩子是怎么做怎么错。这里面没有任何道理存在,也没有道理可讲。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一句:我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讲道理吗?和自己的家人讲道理吗?假如自己的家人不讲道理呢?你会怎么办?谁教你这么干的?
在家里
李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其中有一个镜头特别有意思。吃饭的时候,李玩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饭,爷爷奶奶在桌上吃饭。
我从小和父母在一起长大,但是我的行为也和剧中李玩的行为一致。如果可能我一定不会和自己的父母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家里没电视之前,我会端着碗去别人家看电视或者玩,家里有电视后我则选择在家看电视。当然,我受到家人的诸多意见甚至指责。
很多人觉得,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家里人在一起吃个饭都心不在焉的,不像以前,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最后感叹一句——人情越来越冷漠。其实我肯定不会支持这种说法。和手机无关,本来就没什么话可讲,在一起吃饭反而尴尬,倒不如拿着手机好让自己不那么无所适从。
这也是小李玩的世界,爷爷奶奶对她身体照顾有加,但是她们之间没有话题可说可聊。家里一片沉寂。
年幼时,我常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的一个评价是——不着家,说句实话,如果有可能,孩子当然选择不着家。因为孩子和大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是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陌生人。
狗的出现,(因为爸爸的小儿子出生了,把狗放在爷爷奶奶家)让李玩的世界出现了光亮。她第一次发现,她可以爱别人(狗),也可以被别人(狗)爱。年少且处处受排挤的心,被这么个受排挤的小东西给融化了。她享受着照顾狗所带来的成就感,更享受着狗对她的忠诚和依赖。
孩子其实非常容易满足。
可是好景不长,爷爷上街买菜时把狗给弄丢了。
这个情节非常具有感情爆发力。我选取其中一个场景来透视一下。
狗丢了后,李玩疯狂地去寻找。她真正伤心的不仅是狗丢了这样一个事实,而且是,家人看着狗丢了,连找都不去找,相反考虑着怎么糊弄这个十三岁的小姑娘。最后,是继母自作聪明地买了一条一样品种的狗来试图蒙混过去。
下面有一段对话,颇有意思:
李玩表姐受到大人的眼神指示后,对李玩说:“狗找回来是好事,咱们应该高高兴兴的。”
李玩奶奶接话说:“玩玩高兴着呢?谁说玩玩不高兴啊?!”
李玩说:“你们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狗来就没事啦。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吗?我告诉你,我不要这只狗,我现在就把它扔出去。”
这样类似的场景,在我过往的生活中也出现过。不过我一直没太在意。但我知道的是,李玩坚持的是什么,那就是大人怎么能这么不尊重人,对待自己做错了的事,怎么可以就这么浮皮潦草的敷衍过去呢?
况且,在李玩的世界里,狗不是狗,而是她自己的一部分,是她的朋友,家人。
上面这段对话里,真正刺激到我的是,在家里,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情绪。美其名曰:懂事。你看,表姐说,要高高兴兴的。奶奶赶紧接话说,咱玩玩很高兴呀。
说白了,李玩的情绪被两个大人(表姐算是被大人洗脑成功的类型)强奸了。大人们告诉李玩,在当下这个场合,你该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绪出来,否则,你就是不懂事。可是,我的天呀,情绪作为人的本能怎么就能如此精确地控制呢?而且还是按照别人规定好的进行表演呢?
反正我是做不到。大人们能做的到吗?李玩的父亲是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混圈子的人,在各种酒会上可谓是游刃有余。这种人应该特别懂得处理关系吧。那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自己女儿在狗弄丢了这件事的。是的,我用的是“处理”。
李玩爸:“你说说,你到底想要啥?你要星星,你爸搬个梯子给你摘去。你凭什么发脾气?(顺手一巴掌就打在李玩脸上,之后就是破口大骂。我觉得他骂的很过瘾很出气,打的也很顺手。)快,对爷,对奶道歉!大点声!”
李玩:“我错了,爷爷奶奶对不起,我错了”。(一共说了三次,而且此时她的手上还流着血)
这一节,因为小时候也经历过所以看起来很熟悉。那时候觉得没什么,毕竟我妈是用竹鞭打我,鞭鞭见伤那种。气人的是,那些竹鞭还是我自己的玩具。但时隔多年来审视,眼前的场景让我觉得恶心。
家庭在我现在的观念里,常常只是个权力场。有话语权的人说什么都对,没话语权的人说什么都只是无理取闹。我当然希望家庭是个爱场,但是我不能用理想来代替现实。爱弥足珍贵,得要我有实力才行。
李玩三次向爷爷奶奶道歉,本质上就是三次父亲权力的表演。三次父亲绝对权威的树立,这倒也没什么,两代人之间肯定会有权力的交接和过渡,这个过程有些人处理的激烈,有些人处理的温和。但我觉得恶心的是,电影中这种权力的表演是在爱的名义下实施的。就这样,小女孩的精神世界被一点点摧毁……
打完孩子过后,父亲良心过不去。李玩洗完澡后再对李玩温言相说。明明自己做错了,心中有愧。但却这么表述:“爸爸最近工作上忙的很,你都大了,你要懂事。我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啥时候,你能长大呢?”
然而,孩子是好哄的,哪怕就是上面的几句话,都可以融化一个孩子的内心。因为李玩太缺爱了,太渴望大人能尊重她,理解她。她要的不多。
不哭,不生气。你生气,爸心里面跟着难受……要懂事哦。
人世间最残酷的莫过于,给孩子一点希望,然后再亲手把光亮给掐灭。而且是一次次地给,孩子一次次地信以为真,然后一次次地看着光亮被大人掐灭……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孩子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是大人的脸面。
李玩在电影里问了一个男同学这样一句话: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其实整部剧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人。李玩,学习很争气,虽然英语底子不是很好,但是依然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而她得到这样的成绩第一时间就是告诉自己的父亲,希望得到自己父亲肯定。孩子做的很多事情,不过是在取悦大人。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李玩看不懂。父亲明明答应陪自己去天文馆,但是却记错了日子。明明答应在规定的日子去,但是却因为酒会把孩子的活动取消了。顺带还说了一句:人的事还没搞明白,就想着明白天上的事,不是瞎胡闹嘛!明明不让孩子喝酒,却让自己的孩子敬长辈的酒……这样的荒唐事一再发生。
不过那些所谓的成年人世界也不过如此,孩子也在成长,也在改变。在影片最后一场饭局的时候,爸爸的酒肉朋友给李玩夹起了一筷子狗肉!当所有人都担心李玩可能会炸毛的时候,李玩说了句:“谢谢”,然后把狗肉吃了下去。象征性地笑了一下。
全家人都很高兴,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我在这看到了希望。我不认为这叫懂事。而是先学会自保,等我学会了成年人世界的各种规则后,我再来从中拿回属于我的东西。只不过,这一刻,我不再少年。
影片快到结尾的时候,李玩看到了曾经丢失了的狗,只不过这一次她没有相认,因为她知道,暂时的她保护不了心爱的狗(那条继母抱回来的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父亲抛弃)。甚至她变得极为理性,拒绝了一个想和她暧昧的男孩。因为她知道,这种事以后还会有更多。
虽然遗憾,孩子的一块自尊被大人给抹掉了,但是孩子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此同时,她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物理学,有宇宙,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未来的她,一定会有更多可能性。那些大人们,玩得不过是些小把戏罢了。
我所看到的东西讲完了。最后简单说一下,我想讲这个电影的目的:
1、首先,我并不想假如过多的感情色彩来解读电影。如果有,请忽略。其次,我并不认为影片中的大人们有什么错,毕竟他们有他们自身的局限。我只是想弄清楚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哪些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2、再次重申,原生家庭只是我们的限制条件而非决定条件。我们成年人有自己的路,自己的使命。我们回望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走接下来的路。
3、剧中的大人们在处理家庭问题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可以借鉴的。他们靠权力说话,并借以爱的名义。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他们没有自己的情绪,也不允许别人出现“不合时宜”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懂得和家人讲道理?怎么知道“共识”二字的含义?
4、代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双反不会沟通。然后家长以暴制暴,孩子用叛逆来表达抗议,家长获得了权力的快感,孩子通过叛逆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双方同时获胜,但也同时惨败。
5、时代在变,李玩在改变,而且做法充满智慧(虽然有些心酸,但是成长就是如此,我们终会长大)。我们也该改变和完善自己。
6、不管如何,孩子终究会长大,而且一定不会成为大人原先所设想的那样。所以,你也无需过多伤感。
6、这部电影值得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