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荔湾区宣布全民核酸检测。我们成功说服了老板允许我们灵活在家办公。这让我这个天天背电脑回家随时待命的人,有种“靴子落地”的感觉。
下班以后匆匆吃了饭,就跑到顶楼上等着看“超级血月”,但无奈到七点了,东面还是多云,一边就开始和朋友聊微信,再看一眼朋友圈。荔湾区的朋友已经陆陆续续说收到通知要去做核酸检测。还有发朋友圈抱怨约不到疫苗的。各种段子满天飞。
七点半,东方的云层总算散去,看到月亮重新生出细细的光。每次重新拍一张照片,就发现发光面积又比上一张照片多了一些。慢慢地,那个圆盘一样的“超级月亮”又重新显现出来。
疫苗刚在广州向公众推出的时候,预约APP的放号时间多少有点摸不准,刚好我们社区发布了可以免预约打疫苗,我就号召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打针。第一次去打针的时候,我本以为免预约大概会很多人排队,没想到几乎没有排队。大概还是大家对疫苗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吧。我也是进行了一轮分析才觉得打接种疫苗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关于我怎么看待新冠疫苗,在打完第一针以后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进行了论述。
现在看到那些四处找疫苗的朋友圈。我和朋友们不禁有种侥幸地心理——还好我们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两针。突然觉得这打疫苗的事情,有一种“投资”的感觉——刚刚推出时,大家都在观望,即便是吆喝着也不一定愿意尝试投资;但这项投资产品一旦开始爆发式成长,大家就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了购入。在刚推出就入手的人,虽然承担了可能投资失败的风险,但也在高速成长期就能享受告诉投资品成长带来的红利了。
然后我们就开始看到相当数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视频和图片。住荔湾的朋友看到长长的队伍,倒是机智——直接回家休息算了。后来听说,有的人排队排了6小时。期间还在微信群及朋友圈看到不少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地进行核酸检测的照片。三十多摄氏度的全副武装,还要高强度地工作。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十分不容易了。由于我所在的社区不是荔湾的,虽然也有社区组织核酸检测。但我想,既然我没有收到通知,与其去排队凑热闹,还不如留在家里做好防护——在疫情开始之初,对于我们这些非密切接触人员,这不就是最有效的控制传播的方式么?
在现在这个阶段,我倒是觉得如果暂时打不上疫苗,就应该加强自身防护,戴好口罩,少去人群密集处,这比到处乱窜地找疫苗要强一些。
但是,在大热天之下,排队时间太长,自然而然会引起部分民众的抱怨。我认为,这些等待时间,不是医护人员造成的,也不是社会工作者造成的。但仓促之中,是否能作出更妥帖的方案,减少群众等待时间,增加效率,这个时候不同社区的工作方式就体现了出来。网上有种声音说需要进行“问责”,我个人认为这次广州的应对已经足够迅速,并不需要“问责”。但是有些工作细节,工作人员或许可以思考一下,怎样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