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经》给予了我们平凡人生活的智慧启迪。
2、背诵名言名句。慢慢感悟,消化。
教学重点:理解《道德经》中所包含的道理,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把理论中转化为自己生活的原则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道德经》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我读了它之后,感觉到自己的七窍顿开,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自然中的位置,明白了自己以后生活的路该怎么走。《道德经》给我们平凡人无穷的生活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本节的学习来开启七窍,从此不再做一个愚笨的人。
二、齐读原文和译文。10分钟
三、结合注释自由诵读原文和译文。10分钟
四、齐读原文两遍。10分钟
五、自由背诵。10分钟
第二课时
一、齐读原文七章内容。5分钟
二、分小组讨论:《道德经》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智慧
预设生成:1、它教会了我们不争而胜。
2、它教会我们功成身退。
3、它教会我们做人,要谨慎、警备、恭敬、洒脱、淳朴、厚道、宽容、灵动。
4、他教育我们不要骄傲,做事贵在坚持,不要有三分钟的热度。
5、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物质上自足者,追求上自胜者。
6、我们要懂得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
三、齐读第八章
老师讲解:这章首先是从天道“”上善若水“”说起然后说到人道。
水居下位而成河海,柔弱而胜坚强,包容而有万物,所以老子认为水的德行接近于道。我们要从水中受启发,做人也要如此,谦虚而成就自己的丰富学识,谦卑而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柔弱灵活而又无所不胜,宽容他人而成就自己的德性。人如果能学到水的智慧,就能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所处位置适宜而无烦恼。与人交往守信,朋友都是些品行好的仁善之士,从政治国也能有所成就,做事也能抓住时机,无往而不胜。所以说,不争反而能没有烦恼。
四、齐读第九章
老师讲解:本章也是先从生活现象中去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样容易理解,生动形象。不停的注水碗入碗就会溢出来,太尖的东西容易折损,所以说积累财富未必是福,同样道理,功成名就之后就要想到抽身自保。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祖上富有,子孙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反而易败家,就是这个道理。功高不赏,达到这个程度,也是功高震主,这样就会威胁到地位最高人的权势利益,必然会受到猜忌和提防,进而对方会找借口找机会除掉对手。所以做人要懂得激流勇退,不要自我炫耀,自招祸患。所以我们做人做事不要做的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韩信之死,张良善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五、 齐读第15章
老师讲解:本章通过比喻讲解了七种人生态度。这七种态度,是得道之人他们的表现。首先得道之人做事谨慎,就像冬天涉冰水一般;其次,得道之人心怀警戒。就像周易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经常晚上反省自己,警觉危险,这样就能远离灾难。第三种品行就是恭敬庄重,如同面对客人,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敬爱别人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高素质人格的体现。第四种品行是潇洒,如同将冰消融化,春水盈盈,顺流而下,一泄万里。君子用激情拥抱人生,破旧立新,日日创新,心情坦荡,行为洒脱。第五种品行是宽厚,君子表里如一,如同一块儿璞玉。老子非常重视凡朴归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真诚,能打动人,感动人。第六种品行旷达,君子宽容谦虚,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人生的不如意不顺利,在他看来就如同是大自然沟沟坎坎一般,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不怨天尤人,能逆来顺受。第七种品行是浑然若浊,这种品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难得糊涂。也就是,有时候我们考虑问题,要放下脑中的是非善恶标准,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凡是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不要执于一理,执于一词。这和佛家的破执有相似之处,做人有时候就要灵活,该舍弃的时候要舍弃,该转身的时候就转身。在老子看来具有了这七种品德,就能够让浊心慢慢的静下来变成清心,又能使清心变成充满生机之心。即得道之人,心自清,天地清,自心生,万物生。天道如此,的能够永远充满生机。人道如此,故能有所为。
六、齐读第24章
老师讲解:本章头两句也是从生活常识说起,一个人掂着脚尖站不了太久,步子跨的太大,走不了多远。所以我们要以常态去做事情。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吹自擂,处处炫耀自己,都不可能长久。因为这样的人固步自封,一叶障目。孔子把这些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比作身上长了赘肉。有道之人是不处于这种地位的。
七、齐读第33章
老师讲解:在老子看来了解别人,那是智慧的表现,而了解自己,那才是聪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狂妄自大,这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同样有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也叫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胜过别人,说明自己有能力,有力气,但是真正的胜利着是向自我挑战。欲望如同大海欲壑难填,一个人知足才能有幸福的感觉。当我们认准了一个目标,要实现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些困难,这个时候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路,朝着目标去前进,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向的人。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立足于自己的位置,才能够长久,一个人即使死了,但是被人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人才称作长寿。通过老子的教导,我们知道做人应该知彼知己,挑战自我,坚守目标,多做为群众有益的事。
八、齐读第44章
老师讲解:这一章谈到了我们对待名利的态度。与名利相比身体才是最宝贵的,一个真正的懂道者,要会珍惜,爱惜自己的身体。过于贪求,必定会耗费自己的精气;求得的财富越多,最后失去的也越多。所以一个人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止,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长久。
九、齐读第67章
老师讲解:在这一章里,老子谈到我有三宝,慈爱、节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慈爱也就是要有爱心,这样才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节俭,才能减少欲望,这样才能够有所节制以养生保精。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说不力争上游,不争先,而是说处处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把百姓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前面。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先人后己。并不像现在有的理解为不敢去前面,理解为枪打出头鸟,这是理解错啦。不敢为天下先是遇利不争的意思是谦让的意思。
十、总结全文
经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做人的智慧。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解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狂傲啊,直面现实,坚守本位,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多尊重别人,多敬爱别人,要懂得谦让。同时面对的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要执着与追求,不能轻易放弃。面对着人生的不如意,怨天尤人无益,我们要以旷达的心胸接纳它。总之,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显得成熟了,思维更冷静了。大家看,是不是我们的七窍开通了呢?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认真背诵这八章,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十一、作业布置
背诵本课《道德经》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