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清泉

        常听人们说,独处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是苦楚的。而我却觉得,即便处于闹市,亦可觉得孤独;身居人群之中,亦可感到寂寥。所谓孤独之苦,不是独处时的形单影只,而是心无所依,情无所寄,魂无所伴,心有千言而无处诉说之苦。
      世间万物,大抵都有独处的时候,人亦是如此。古往今来,那些德行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往往在独处中汲取智慧;流传千古的好文章,也多半从寂寞里焕发光彩。所谓孤独,并非凄凉无依的代名词,而是生命走向自我充实的起点。
      当一个人独处时,外界的纷扰喧闹渐渐消散,内心深处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此时的自己可以工作,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写一段文字……或是什么都不干什么也都不想,只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时光。
      忙碌了一天的你,是否常于夜晚独坐书房。屋内陈设简单,只一桌一椅一电脑和满室的书香;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和翻书声相互应和。此时的你的心神既宁又净,心中生出愉悦和满足。白日里缠绕心头的琐碎烦恼,就像秋叶般片片脱落,随风飘散无痕。这样的感受,若非独处是无法获得的。
      人们害怕孤独,其实是害怕面对自己。平日里奔波于市井之间,周旋于各色人群,自以为过得充实,实际上却将真实的自我层层包裹,隐藏于喧嚣之下。等到独处之时,无处躲藏,才不得不与自己的灵魂正面相对。开始时或许会觉得窘迫,时间久了,反而能窥见生命的本真。昔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若非孤独怎能达到这般境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必定要在独行中才能获得如此感悟。
      孤独也并非与世隔绝。好比夜间观星,虽然独自一人,心神却可遨游万里,与古人精神相交。每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与千百年前的智者对话;每有独到见解,就如同与未来的知音默契相通。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实在比酒肉朋友间的交往更为难得。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张怀民也还未睡,两人一同在院中散步。看似结伴同游,实则各自怀着幽独的心境,才能在月色竹柏影间,体悟到“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天地清景。
      年轻人往往害怕孤独,总要呼朋引伴,填满所有空隙;等到年岁渐长,才知道孤独其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孤独就像清水,初尝时平淡无味,细细品味才觉其清冽甘醇,能够涤荡尘虑,滋润心灵。当众人都奔向热闹之处时,独守寂寞的人反而可能最先抵达生命的圆满。因为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完全属于自己;而只有完全属于自己,才能真正属于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