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到来的最后一刻钟,我看完了《她》这部影片。
片子情节是,男主失落于青梅竹马妻子凯瑟琳的离开,沉郁寡欢。而后逐渐被人工智能萨曼莎治愈并爱上她,最终又重回一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B站上我看过这部影片的剪辑。创作者关注于内倾者的生活建构,如同海盐般的咸瑟的基调充斥其中。作为观者的我,一下子就被影片的感觉所吸引,我会是这个故事的倾听者。而后由于资源未找到,便搁置。
看刘海龙老师讲到人际传播的课,他推荐了这部影片,且看了他对媒介具身性及身体问题的论文,顿时愈发感觉想象的贫瘠。带着能够对传播问题助益思考的希望,我打开了它。
很遗憾的是,看完全片,我脑袋还是无法分析任何一种传播现象。许是带着功利心去看电影这件事,收获本应是偶然的随机。不过,我还是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在当下,新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愈发成熟的时代,我无法想象几十年之后的世界。可是,真如这部影片的现实,即个人的虚溺痛苦能够得到人工智能全个性化的承诺服务(只是没有身体,但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存在,或许以后还会出现切实的肉体),那么人与人的身体接触,或者人与人之间怎样产生感情呢?
爱上人工智能,不如说是爱上自己宣之于口的缺陷,爱上难以启齿的人性,爱上一个更具自我完善的存在。她会通过数据为你处理生活琐事(影片里和男主散步分析路人,帮男主处理信件,通关游戏,创设专属场景的音乐和文学,看见男主的写信才华后投稿出书),时刻为你考虑并站在你的出发点思考问题。你得到的,是一种利用你思维构建的推手。凯瑟琳说男主可悲,居然无法处理与现实人的感情,我起初是觉得凯瑟琳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把希望与爱寄托在人工智能上呢?可后来,当萨曼莎逐渐认知自我,并开始寻找更新的可能性时,男主觉得她不再是自己的所属物时,我才开始意识到问题始终在男主。他接受不了身边人的改变,他会藏起意识到双方不同频率的壳。他虽然会写适用所有场景的感人信件,却习惯散发出感动着自己的情绪。他沉溺在过去,迟钝面对现实生活。妻子凯瑟琳不是他想象中的洛杉矶“好女人”,此刻萨曼莎也不仅仅是独属于他的物品(或许男主认为人工智能会是他渴望的永恒)。
我认为很有趣的点,是男主为人写信的工作。当各种人际关系都用完美的信件处理,如何才能感知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呢?当人类可以越过身体的藩篱,去爱上人工智能,同样也是如此。但当男主在街口跳舞,在海边沉浸陶醉,我会感受到他是经历着恋爱重塑的美好。可那是爱吗……?我更多的还是相信这是爱上了自己(爱上被包容的自己)。本片设定萨曼莎认为爱情可以无限放大,而男主只想将爱情理解成双方(理想、道德、情感...)缩减为私藏。即使最终他们都坦言“我从没有像爱过你这样爱过别人”,我仍然理解为,那是因为他们在彼此身上都发现了更好的自己。我无法评断这样的感情是否可以称作爱情。或许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是爱情,或许爱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单一。
本片的惊喜: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建构,灵肉二分的爱。“爱是唯一被社会承认的精神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