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十五六岁的青葱岁月,有些孤傲,有些倔强,有些叛逆,无法理解大人的世界,也无法被大人的世界所理解,就像活在自己独立的二次元世界里。运气好的话,还会有那么一两个要好的朋友,运气再好一点的话,可能就会跟英国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写的摆渡人小说中的女猪脚迪伦一样,在最悲惨的时候,遇到了她人生中的摆渡人,她的崔斯坦。
本书在豆瓣评分7.0,基于小说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情节内容在很多网友看来不是那么相匹配,故很多网友质疑这个分数很水。但于我而言,看书从来看的都只是文字描述、内容,而不是看它的知名度和排名(当然不能否定是因为它有知名度,才更加早地让我看到)。
这本书打动我并且让我念念不忘的地方不是它的情节,而是作者一直在传递的一种主题精神:境由心生。当平时有些脆弱有些孤僻有很多烦恼的迪伦,在崔斯坦告诉她环境源于内心,所有这些她眼前看到的不喜欢的环境、天气,都是她内心的投射时,她能迅速调整心态,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世界。
看到十五岁的迪伦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就像看到了十五岁的自己。有几戳顽皮的头发怎么也弄不好跟别的同龄姑娘一样柔顺,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指指点点,却又硬生生当作不在意。想母慈女孝,却终究抵不过母亲的专制絮叨,想跟同学融洽相处,却实在无法和一群不同价值观的人融在一起,因而显得有些自闭,沉默。
当然生活真的不是如此绝望,还可以偷偷地跟好朋友相互调侃,还有一些比较美妙的梦境或者幻像,足以构成十五岁枯燥无趣烦闷生活中的一些些心灵慰藉。
就好像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内心一直有个阴影,阳光照射不到,自己也会刻意忽略,但是一旦看到某些文字某些场景,会突然觉得触及心灵,仿若阳光照耀般温软。
全书文字描述优美,意境到位。但全书最震撼我的是一句话,就一句话:
为了再次拥有这份感受,值得冒永远沉沦的风险吗?
值得。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结合女主的经历:很多人告诉她,留在这里,安全无虞,但是未来长久的每一天都独自面对自己的灵魂,不老不死,日复一日的度过永恒的虚无;迈出去,可能会永远沉沦,但是也有可能会再次拥有那份令你心动的感受。
快速消费品时代,爱情也很快消,简单爱简单分,没有那么多刻骨,没有那么多铭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都太不容易感动了,习以为常,日益麻木,行尸走肉,灵魂越来越不可爱。任何事情只要将将好就行,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房子车子,丈母娘需求成为首要考虑条件,爱情成为了物质衡量的附属物,我爱你,不是从心底里真的爱你,而是多方衡量之后觉得我可以爱你。我跟你在一起,考虑的是要不要自己买房子,要不要还房贷,而不是我有多爱你这个人。如果要,那么对不起,阻力太大,不是不爱你,只是不想贫贱夫妻百事哀,早点陌路早点HI。或许这也是现在那么多媒体开始宣传匠心的缘故?给爱情也多一点匠人精神吧。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越来越少的人还会关心自己对对方的内心感受,感情都是可以培养的,前提是物质条件要好,你没那么深爱我,我也没那么深爱你,只要各方面条件都合适,所以我们在一起吧。神圣的爱情尚且沦落至此,更何况其他呢。
很多时候,我们太懦弱了,处事犹犹豫豫,面对人生重大决策时,思前顾后,如果还能义无反顾地勇敢一次,坚决一次,不管结果好坏与否,值了。我们太需要这点勇气了。
最后,用中文版书封页上的引导语做结束语: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我相信灵魂,你可曾遇到了你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