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陈行甲的签名售书会正到热闹处,木质书架前攒动着各式衬衫与连衣裙,翻动书页的沙沙声里,忽然混进一阵格外厚重的脚步声。
一位穿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裤的男人停在入口,裤脚沾着新鲜的水泥点子,像不小心溅上的星子。他手里攥着顶安全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帽檐下露出几缕被汗水濡湿的头发,贴在额角。会场的冷气让他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喉结动了动,目光却被展台最上层那排书勾住了,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
“同志,那本……《在峡江的转弯处》,能给我拿一本不?”他的声音带着点怯,尾音被会场的嘈杂吞掉一半。工作人员递书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茧子,硬得像老树皮,却在接过书时突然放轻了力道,仿佛捧着块易碎的琉璃。
轮到他签名时,男人把书放在桌上,手指在封面蹭了蹭,像是要擦去并不存在的灰。“陈老师,”他抬眼时,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没擦净的汗渍,“我能……能求您加句话不?”
陈行甲点头时,他从工装口袋里摸出张揉得边角发毛的纸条,展开来,是用铅笔抄的半首诗,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俺就想请您把这句写上,俺闺女总说,爸你天天搬砖,读这些有啥用……”说到“闺女”二字,他喉结又滚了滚,声音忽然软了,“俺想让她知道,爸心里也有光。”
签完字,男人捧着书退到角落,没立刻走。他找了张没人的塑料凳坐下,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手上,能看清指甲缝里嵌着的泥垢,正一点一点蹭过陈行甲的签名。
这位爱读书的男人,名叫刘诗利,是濮阳市濮阳县文留镇银岗堌堆村人。刘诗利以前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平时喜欢读书。他在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附近等活打零工,每天收入两三百元,有空了就去书店、图书馆看书。他一般只看不买,一方面自己钱不宽裕,另一方面带书干活不方便。平时在书店看看农机、汽车驾驶、电焊电工方面的书,也爱看词典,尤其喜欢看古诗词。
爱读书,本质就是爱生活。刘大哥在忙碌谋生间隙奔赴书的邀约,为书的差异焦急,因得到回应欣喜,这份纯粹,正是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生活或许布满荆棘,可读书是他为自己开辟的花园,用文字浇灌出希望与慰藉。这提醒我们,爱生活不是只看顺遂光鲜,而是像他一样,在烟火琐碎里,找一处精神角落,让心灵得以栖息,在尘埃中也能开出热爱的花。
原来爱读书从不是什么风雅的装饰,它就藏在汗渍浸透的工装里,在沾满泥灰的指缝间,在每个为生活奔波的间隙里——是在粗粝的日子里,为自己种的花;是在沉重的生活下,悄悄撑起的一片天。就像这位农民工,他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能照亮生活的,从来不止阳光,还有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光。
当我们为大哥的故事触动,其实是看到了读书最本真的意义:它无关功利,只为给心灵安个家;它不分人群,谁都能握住这把通往富足精神世界的钥匙。
愿我们都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在生活的奔忙里,别丢了读书的热望,别忘用文字滋养生活,让每一个平凡日子,都因书香而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