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恰恰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中的一小部分便是厌烦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
这两句话出自《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一书,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美.1962-2008)。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全书只包含了作者的一篇演讲,名为《这就是水》。书很薄,英文原版讲稿也不过三千八百多字。但是这篇演讲之所以能单独出版成册,是因为作者将他毕业后二十年的人生与思考浓缩在此,可谓字字珠玑。
包括英文版在内,我在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将其阅读了五遍并抄写了一遍。在每一次的阅读中,总能发掘出新的思考点。最为突出的可实际应用点,应该就是关于成人生活“日复一日”与“繁琐无聊”的思考。
相信很多在工作的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在经历过一天辛勤地(或例行公事地)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却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于是只能叫醒已经在床上打盹的灵魂走向超市;到了超市,在经受刘德华“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折磨千八百遍后终于选购好了商品,却发现收银台处大摆长龙;面对各种行动迟缓的大爷大妈和因为纠结要不要塑料袋而喋喋不休的中年妇女,以及周围跑来跑去的熊孩子,不禁只想仰天长啸:我只是想回家吃顿饭睡个觉啊!为什么有这么多事这么多人挡在我眼前!
以上这种烦躁抵触的情绪,是大部分人在面对此类事情时最简单的、自然而然的想法。但问题是,这种想法根本算不上一种选择,因为“我们天生的默认配置就是——凡此种种都是针对我,针对我的饥饿、疲惫和回家的欲望,并且全世界的人都恰好挡住了我的去路”。
这种自然而然出现的自我中心意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默认配置。
而这种配置鲜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只是在顺从自己的“意愿”,顺从自己的“思维”在生活。虽说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也以某种方式与我们相交融,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才是最直接、最迫切、最真实的。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无意识的方式,让我们体验着“成人生活中枯燥无趣、灰心丧气、繁忙劳碌的那一部分”。
而要想摆脱繁琐无聊的日常,摆脱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其实就是要避免成为自己思维的奴隶,成为“如帝王般独一无二的自我中心”这一默认配置的奴隶。
对此,我们需要随时保持警醒与专注,“不被头脑中持续不断的独白催眠”,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
我们需要对于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都做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
比如:过年神曲其实是越来越淡的年味中少量幸存的喜庆之物;行动迟缓的大爷大妈其实是两周一次囤积着食物与必需品的孤巢老人;想省下一个塑料袋钱的中年妇女是在为女儿的新衣服一点点攒钱;跑来跑去的熊孩子是因为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离异母亲而兴奋着.....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选择以不同的可能性去理解眼前的一切,而并非一味怒气冲天注视着所有“拦路”的人。
当然,以上这些事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绝非没有——“这取决于你思考问题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如果我们只是按照默认设置运转着(自然而然确定自己知道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就会忽略这些并非毫无意义的可能性。但如果我们真正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关注,就会明白,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例子并不是关于同情心、利他心或慈悲为怀等美德的说教;而是举例说明如何有意识地感受自己的思维,并主动地选择思考的内容与方式。
同理但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例子便是:
我们的默认配置就是趋向无序、懒散与自私,因此专注、自觉、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诚关怀他人其实反而是自由——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屈服“与生俱来”,跳出了默认的思维局限,以这种“反叛”的方式获得了最高自由。
这篇演讲由于太短,遣词造句很是用心,因此初读时总觉句句背后都有深意,阅读起来很是需要一番思考的功夫。但读书犹如品酒,细细咂摸出的滋味,往往令人欲罢不能。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并祝愿各位都能在这篇演讲中,读出自己所需之言。
关于真正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成绩无关,与学位无关,而在于一种自觉——意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必要的;这种自觉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
“这就是水。”
“这些爱斯基摩人也许远远不可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