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A现在在一家大型企业R集团工作。R集团以地产为主业,前些年地产行情好的时候,发展比较激进,基于勾地以及并购的发展模式,拿下了乐园、商业、酒店、演艺、长租公寓等众多文旅资产项目。现在,整个地产行业频频暴雷,R集团的地产业务也岌岌可危,同时受疫情影响,文旅项目时不时要关停,经营状态也很不好。
目前,朋友A已经从地产业务板块调整到了文旅业务板块,R集团也要求文旅业务板块开始独立发展,不仅不能再依靠地产板块输血,反而要向地产板块反哺现金流。最近,R集团文旅板块提出了全面扩展乐园、商业、酒店、演艺、长租公寓等多元业务的发展战略,并按照事业部的发展模式为每个业务板块配置了全链条的人员。
而朋友A认为,R集团目前处于业务低谷期,现金流紧张,业务对外输出能力并不强,还是应该优选业务条线,集中资源和能力,支持重点业务优先发展。现在分散资源和能力到多个业务方向,反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结果可能难以达到预期。
而前段时间,朋友B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与A不同的是,B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创业型企业X,B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的。X公司的创始人是传媒背景,在媒体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之后,开始自主创业。由于X公司创始人人脉资源广泛,可触达的业务机会很多。于是,X公司只要有点机会的项目都会参与,由此导致X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业务种类达到十余种。朋友B作为其中一个合伙人,虽然团队人员只有个位数,但要同时负责3个业务条线5-6个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朋友B形容自己,现在犹如有三头六臂一样,每天要思考和处理各种不同的事情,虽然每天都看上去很忙,但到了月度、季度盘点,实际的业务绩效情况却并不怎么样。
在企业做业务战略决策的时候,集中还是多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成熟的大企业和初创的小企业,都可能会遇到。而在生活中,当我们在做时间安排和投资决策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朋友C目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已经结婚并有了小孩。C一直很自律、很勤奋。但C所在的F单位,既没有政府部门的权力,也没有外面企业的高薪,所以C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但C因为有事业单位编制,又不愿意主动从F单位辞职。
基于对财务工作的兴趣和对公务员工作的向往,C很早就开始了CPA和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之路。长时间以来,C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朝九晚五在单位上班,上下班的路上学习CPA和公务员考试教程,回家后,照顾孩子饮食和学习,到了考试临近的时期,还经常熬夜或早起备考。
C的勤奋和努力让人敬佩和感动,但C的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年,却一直并没有明显的成果。因为CPA考试难度非常大,而且科目很多,是一场长达数年且需要极大精力投入的持久战;而公务员考试,是真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笔试、面试每一关胜出的概率都很小,而且,到了35岁就不再有资格报考。现在,C自己都开始怀疑当前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是否要做一些放弃。
朋友D经济条件和学历水平都不错,在有了一些收入盈余之后,便闯进了股市。D阅读了不少投资方面的书籍,笃信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将自己几十万的资金分散到了股票、基金不同的品种和多个标的上。
一晃进入股市已经好几年,D回头看自己的投资收益的时候,发现这些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投资,不仅没有实现盈利,还因为股市整体的低迷,录得了一定幅度的亏损。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追求最大化发展的诉求,这是由人和企业的本性决定的。所以,无论是做企业决策,还是个人生活决策,决策者都有多元化发展,期望遍地开花的冲动。
但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很多时候,多元化发展的决策是脱离实际的,是缺乏资源和能力支撑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冒进,多半要以失败告终。这要求决策者,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从实际资源和能力出发,还是得量入为出为好。即便有人冒险成功了,但那是小概率事件。虽然会有买彩票中奖的事情发生,但靠这个虚妄的路径生活,终究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