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生活里都有“我们仨”

看过电视剧《围城》之后知道了钱钟书;知道了钱钟书以后,又了解了杨绛;知晓了钱瑗。

一直仰慕杨绛先生,越了解,越仰慕。

这两天又读了一遍《我们仨》,有时读着读着眼里竟噙满了泪水。读完后,掩卷细思,“我们仨”那种单纯而又温馨的家庭生活一幕幕地在眼前回放,让我心生诸多感慨。


最好的婚姻,大概就是《我们仨》里所描述的,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妻、你是最好的妻、我是最好的夫,一个阳光好学、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的孩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先生说:“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两个人能做朋友,意味着你们有共同的兴趣。

一个爱看书,另一个从来不看书;一个喜欢外出,另一个喜欢宅在家里,就很难成为朋友。

很多夫妻,年轻时忙着打拼、教育孩子,各忙各的,等到孩子长大了,生活节奏慢下来了,就不知道能一起做点什么。


钱钟书和杨绛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

因为志趣相投,所以懂得彼此。

两人初遇时,互相试探。

杨绛给钱钟书写信,信中只有一个字:“怂”。

普通人看了,肯定以为是在骂人。

但是钱钟书读了就秒懂她的意思,回了一个字:“您”。

原来,杨绛的意思是写信问他:“你心上有几个人?”

钱钟书用“您”字答:心上只有你。





二人在英国读书时,常常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

这个读书竞赛的习惯成了家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活动,自然也影响了钱媛。

杨绛回忆,“一次,两人在家讨论古诗,圆圆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第二天女儿便要求父亲为自己再讲讲古诗。

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一起灯下阅读,谈谈笑笑,是《我们仨》中最温馨的画面。

共同的爱好——读书,给了他们丰满的一生,也给了这个家最好的家风。


和家人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掩饰自己的幼稚和笨拙,舒舒服服地做自己。

就像在家人面前,钱钟书一直保持着骨子里的孩子气:

他趁杨绛睡着,在她脸上画花脸,害得杨绛的脸像纸一样快被洗破了;

他趁女儿睡着,在她肚皮上画上一张大脸;

他半夜操起竹杠帮自家的猫打架;

还会趁着杨绛出国,不铺床不收拾,和女儿一样嘀咕着:“狗窝真舒服”……

每晚临睡前,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

钱媛常说:“我和爸爸是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一个人不管走不走进婚姻,自始至终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女人得到的最大尊重,不是作为谁的妻子、谁的妈妈,而应该是她自己。

钱钟书和杨绛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

钱先生一生的著作不计其数,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更是成就显著;而杨绛也不甘落后,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即便不是钱钟书的妻子,她依然是思想独立、事业独立的杨绛。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他们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她足够的爱,严格地以身作则,却不会干涉她的选择。


在《我们仨》这个家里,没有威严的父亲,没有严厉的母亲,有的只是三个好朋友,相知相守。

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有一种亲情叫“我们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