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个特别的朋友。
他说:“35岁以后,程序员就是高危职业了,还是你们做老师好。”
我说:“老师也是高危职业,哈哈哈哈哈。”
他说:“杨老师,您要好好教书好好写文章。”
我说:“这是我的职业还有爱好,我会认真对待的。”
我说:“您娃快一岁了,也没见您发过一条朋友圈。”
他说:“向杨老师学习,30岁已经儿女双全,孩子都要上小学了。”
我说:“对对对,我也喜欢30岁的自己,状态很好。”
他说:“杨老师,再有一个多月您就过生日了。”
我说:“哟哟哟,难得您还记得。”
我说:“不常联系啊,但是和您聊天,您还是和我印象里一样幽默,太搞笑了。”
他说:“可不是嘛,你不想想认识多少年了。”
他又说:“14年了。”
14年,我们从高中到大学,我来广东,他考研去到哈尔滨,后来我定居广州,他回到武汉。
兜兜转转,这些年很多人已经不再联系了,但我们还存在彼此的朋友圈,偶尔问候。这份友谊,恰似一首未曾刻意雕琢却韵味悠长的诗篇。
02
为什么称呼“您”呢?不是年纪大,而是我觉得他幽默中总有几分老成。
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见面,却总是阴差阳错地错过。我到现在也没能看过冰雕,他也没能来一起吃喝个早茶。
我说:“您下次要来广州,一定要约个饭啊。”
他说:“没问题,可武汉是你回不去的地方。”
我笑着打字:“我回大利川就行。”他又道:“可惜利川到武汉挺远的。”
就这样没有啥重点的对话,还是和多年前一样松弛。
他总有很多特别逗的表情包,仿佛和他的神情完美复刻,真的太逗了。
我上次写给孩子生日的文章,他也祝福小树苗平安健康;我说我们科组,有好几个湖北人,他说荆楚大地人才多;我每次文章发表,他都会祝贺。
这份被记住的感觉,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宛如一句被精心保存的诗句,珍贵而温暖。
14年啊,光阴写下多少诗篇?我们的人生交错,又各自成章。
03
还有一个在武汉的朋友,我们相识也12年了。他经常去我老家利川出差,我甚至开玩笑说他对利川比我还熟悉。
他带着家里人去利川旅游,吃土家菜。暑假我们约饭,后因突发情况他提前回去工作。
他也经常说:“丢丢,好好写文章,努力出版自己的书籍。”或者,有时也给我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人与人之间,总有着这些奇妙的连接,就像两首诗在某个意象上意外地呼应,虽不同题,却同源。
我的朋友们大多在湖北,或曾在北上广深漂泊后又回到湖北。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留在老家,压力会不会小很多?但人生没有如果。
年岁渐长,我逐渐明白:永远不要美化从未走过的那条路。每一条路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诗篇,或豪放,或婉约,但都独一无二。
想起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篇。
两人相识于青年时期,虽然聚少离多,却通过诗歌唱和维系情谊。“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被贬时,白居易写下如此诗句,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心灵的唱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真正诠释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意。
有些朋友注定只能陪你写一段诗,如同诗歌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后便悄然退场;有些朋友却能在整本诗集中不时出现,即使不在一章一节,再次读到时依然默契十足。
这种情谊不求字字珠玑,但求意境相通。
04
人生的诗意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某次偶然的相遇会在未来的诗行中如何回响。
也许是一次公交上的让座,也许是一次会议间的交谈,也许是一次网络上的偶然互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相遇,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被赋予特殊的诗意。
感谢所有出现在我诗集中的人,无论是短暂出现还是贯穿始终。你们如同诗中的意象,不一定每个都华丽夺目,但共同构成了我生命的意境。
所有的相遇,都是光阴写的诗。或长或短,或悲或喜,都值得被珍藏。愿我们都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曾经彼此点缀。
人海茫茫,能相遇已是不易。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还有人记得你的年龄、你的喜好、你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一首温暖的小诗。
所有的相遇,都是光阴写的诗;所有的陪伴,都是岁月谱的曲。感谢那些或近或远却从未离开的朋友们。
祝大家,祉猷并茂,顺遂无虞。
丢丢姑娘,二胎妈妈、语文老师、文字和摄影爱好者。做个好妈妈的同时努力工作用心生活,用一支笔一个镜头记录一切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