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境穷困出身微贱,特殊的家庭造就坎坷的经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去世,他成了凄苦无依的孤儿。
年轻时的孔子主要精力都用来读书学习, 原本想借助读书挤进统治阶层,当官从政。 但那时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对于出身低贱的孔子,自然没有做官的机会。于是孔子创办私立学校,决定“曲线从政”。
孔子所教的内容不少是做官必须懂得的礼仪, 最终鲁国的贵族,也来拜他为师,索性名气大了起来。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鲁昭公出逃,鲁定公即位。孔子五十一岁时,定公利用孔子的名气让他当了个小官,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出现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现象。 然而好景不长,孔子发动了变革,打击鲁国大贵族手下的家族势力,变革失败后,他带着学生离开鲁国,开始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
孔子六十八岁时又回到鲁国,整理了《春秋》、《诗经》、《周易》等。孔子的学生遍布天下,可以称为贤人的有七十二个。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重逝世,终年73岁。 后来孔子的众多弟子积极传授他的主张和思想,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也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将他和学生的谈话语录整理为《论语》一书。孔子一生创办私学,开创中国“平民教育”;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