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精彩處,莫若每個角色不同的談吐方式,呈現出每個人如何透過「言語表達」來彰顯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你創造你的實相
將劉姥姥在前幾章回的供人戲耍取樂與此章的經驗老到做對比,總有些「你們拿我當玩笑,我便配合演出玩笑,娛樂的場合相互都能開心就好。畢竟我來這很開心,總也回禮幾分開心予主人嘛!」然而當鳳姐兒敬重劉姥姥,老人家豐富的人世閱歷經驗散發出沈定內斂的光芒,鄉巴佬一轉身也能是智慧老者。
「我們怎麼看他人,他人就會是什麼」,由你決定、你創造你的實相。認為她俗不可耐,她就可以演出的毫無下限;認為她身上有你可習得的智慧,就定能從她身上看見智慧。
真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劉姥姥哪裡不知眾人將她當樂子取笑,但是,難道別人把你當樂子,你就是樂子?大觀園裡這麼多小姐太太丫鬟,一個人一個看法,人的本質難道能隨外界不同人的看法變化?不,正因為劉姥姥清楚並堅定的知道她自己是誰,才能不隨之起舞,不因他人的態度動怒或自卑,才能遊刃於賈府、遊刃於塵世。
推薦延伸閱讀「遊刃有餘」一詞出處:《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你是誰,你就是誰,不會因為他人如何看待,你就不是你本來面目。同樣的,你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硬要假裝自己是什麼,你也不會真的成為你所假裝的。
好比平兒、鴛鴦都送劉姥姥衣裳,她們要是心裡有一絲嫌貧棄老、一絲勉強的為做賈府排場或個人臉面而送禮,她們的神情、態度、話語都不能如此真誠。
釵黛對比
寶釵審黛玉,說的黛玉心服口服,只因她並不為抓黛玉的錯處而抓,還講述讀好書的務實重要性,在大是大非處,連刁鑽的黛玉也拿她無處可挑。但是寶釵說的男人分內之事、女兒家該當如何,都是極為世俗價值的角度,如果我們的人生只被區分為什麼是該做的與什麼不該做,活著又有什麼樂趣?
將寶釵的可靠社會經驗用在正經處,教導惜春該如何構圖(分主分賓、該減該藏該添該露,盡顯她處事原則)、選紙、備齊各種工具,鉅細靡遺,完全是立體架構化的概念,其一掌抓起的組織能力與過往經驗之累積能渾然天成教導訓誡眾人的權威架勢,也確實折服人心。
然再把格局擴大時,這也不過是一幅賈母要的行樂圖,不是寶釵認定女兒該行的針黹之事,只因為發話者為賈府最高母權,這個服膺權威、得到權威認可是寶釵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得姊妹間的敬重,方拿它當正經事兒幹。
則無怪乎黛玉在這場合笑笑鬧鬧,作詩畫畫,不是閨閣樂趣嗎?跟姊妹們嘻笑取樂,增添生活品味,哪裡需顧什麼該不該?她目的真的是要諷刺劉姥姥嗎?不過是假借一個對象,讓自己在此時成為關注焦點,以雅謔博得掌聲吧!
在稻香村黛玉兩次拐彎開脫、求饒(刁李紈與寶釵),自己也說:「要是我,再不饒人的。」說的正是黛玉只要抓到什麼把柄一定是緊咬不放的,而放不過他人的人真正放不過的其實是自己。雖說性格造就命運,但若我們始終被外人添上什麼標籤,有時很難自覺的除下。「嘴裡愛刻薄人」的黛玉,遇上能放過自己的寶釵,這樣的被接納感才使得她開始接納寶釵,感受到並非定要以刻薄保護自己才是安全的。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無條件接納的能力?關鍵就在「放不過他人的人真正放不過的是自己。」無條件接納不是為了放過他人,其實是教會你放過自己!
延伸閱讀:接納的課題
台北的小牡羊
矢志喚醒眾人心底潛藏的至純智慧,以善知識結天下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