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评书是我小时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次接触评书,还是通过乡里的有线广播,记不清当时播的是一部什么小说,是关于海底探秘的,直至现在对我而言还有一种神秘感。那时候每天的12:30准时播讲,我总会按时坐下来,聚精会神的听。声音比较的小的时候,我会站到桌子上,让耳朵尽量的接近那音源;家里其他人在这个时候是禁声的,生怕自己漏过什么细节,影响听评书的效果。我想自己坚持和聚精会神的精神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就的。
后来家里买了收音机,我又听了《刘秀传》,由著名的评书艺术家袁阔成演播。通过艺术家舌绽莲花之口,我想象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想象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想象到那脍炙人口的故事片段,想象到悬念顿生细节诉说。每当艺术家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醒木一响,我便怔怔地呆在那儿,再回味个几分钟,再想象个几分钟。那一刻,真个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其间滋味,美妙无比。“此情有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接着,我又陆陆续续的听了《三侠五义》《杨家将》《呼延庆外传》《夜幕下的哈尔滨》等评书,领略了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王刚等艺术家的风采,结识了许多正面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接触了许多反面的艺术形象,判断是非曲直之功自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之造就,其他贡献莫出其右。
随着生活经济条件的改善,电视机、电脑、手机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家庭生活,夸张的画面、失真的情节总让我感觉少了评书的韵味,少了一种想象力的存在,反而更加怀念过去的听评书的味道了!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手机里面搜到了单田芳老师的《乱世枭雄》,480集的评书我整整听了3个月,再一次回味了评书的味道,找回了童年的感觉。近距离的接触了“东北王”张作霖,了解了他风云叱咤的历史,求证了他的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拜读了少帅张学良,理解了东北易帜的艰难选择,见证了他和赵四小姐的鹣鲽情深。散步的路上,鸟语花香,有评书相伴,不忘初心,不改本性,心中自塑桃花源,到处都是水云间!
今年,又听了评书《贺龙元帅》,更是零距离地走近了这位伟大的人物,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深明大义的性格永记心间!
最近在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日看十页书,夜听一段评”,做到了看书与听评书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看书的速度虽然慢了,但故事情节了解的更真了,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看得更清了,诗词歌赋的意思了解得更明了,人物关系、社会关系看得更透了,一次过去几遍效果,实为最美妙不过的事情了!
评书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不能销声匿迹,我们更要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它是培养我们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花园中,它是一只奇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