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井记忆
(一)
白象井,河南林州东姚镇岭东山区一个古老而盛名的山村。一村之周,三市交界,东邻鹤壁西,北接安阳南,与本市横水镇小崔垴接地相连。
传云:上到椿树岭,瞧见白象井,一溜十三村,还有二十四眼活水井。
白象井村,纵横十余里,因井而名,号称十里井村。
一溜十三村,泛指历史上,从上到下——齐街(白玉泉村、齐家堑)、周家岗、李子园、河湾(后窑)、琚街、后马街、窑拐(尧过)、小碾、前街、河东、陈仓沟、桃园、下郊(佛二沟)、经南沟等多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化分形政村,陈仓沟、下郊(桃园、佛二沟、金南沟)、齐家相继各为一村。
二十四眼活水井,形容的是村容地貌的一大特点。其水井之多,远出此限,自古至今,老井新窖,活水旱蓄,数百上千。长期以来,比较出名的有:龙王庙前后的四眼泉井、寺西沟的西泉井、郭家瓮的小东井、后窑岸下的库中井、琚街河沟的库下井、李子园南头岸下的池中井、窑拐村下的三角井、后马街中的南北两井、玉泉庵的莲花井、卧牛山前的庵西山井、河东岸的邱家门前过水井,龙头桥里的南地井等。尤其是龙王庙院的这四眼古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象井。
诗云:
尧骑白象来,
四脚泉眼开。
千古传名水,
恩养多少代。
传说上古尧帝治水路过此地,正值早灾水荒,百姓们饥渴难耐,生活危及,动生怜悯之心,欲解民生于倒悬。尧帝猛然挥鞭打向座骑大白象身上,白象一惊飞起四脚,纵身一跳,四脚落地,打出了四个冒湿的水印。乡亲们照此挖出了四眼清泉常在的活水井,满足了四邻八村吃水。为了纪念尧帝的大恩大德,遂把白象井后面的自然村称叫尧过(方言念guai,过来的意思)村。
白象井四眼活水的历史价值,以层加的井口石和拽水绳磨出来的号印可见功养。开先井在河沟,慢慢一层一层叠加,井台增高,周围地面也一直随着垫高。井口石都有八、九层,每一层都留有许多道绳索号印。出门走远,人们常以井口上有多少井石号考证是不是白象井人。说实话,这到真还是个难题,很少有人去数,况新迹旧痕,有深有浅,交织重复,有谁能数得出来。
盛唐时期就在这里修建起了一座龍王庙,恭请东海龙王尊神在此座守天工。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敬龙神庙会,唱大戏光大龙功,弘扬井恩。
有碑记可据,龙王庙戏楼,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每缝龙王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会瞧唱,龙王庙河沟西岸的条地叫瞧唱地,据说是块通神活地,多少人都能容下。
白象井龙王庙敬奉的东海龙王,统为龙首。相传,早年间,东姚集每年都要举行龙王群神集会,恭敬龙首。乾隆十八年再次集会,有一帮人不服而取闹起哄。在集会完白象井人回来路过东大池时,拦道阻挠,说这里的路谁都能过,就是不让白象井家过,有屌式就从池当中走过。一语激怒了白象井众人,领头人一声怒喊:过就过!谁要不敢就是王八蛋!说罢率众抬着龙神塑身,从东大池当中踏水疾速通过。其他人见此面面相觑,无人敢效。从此,在当地白象井龙王庙神更加威名大振。
传说归传说,也有眼见为实的真故事。
(一)民国三十二年遭遇大旱,数伏连天,连续数十日不见雨点,确实把人坑苦了。后马街有个粗武之人马全贵,当午时分,把龙王塑身,搬到庙院当中的太阳地里。说是,烘旱天把人都烤糊了还不给雨,你老龙王也试试啥滋味,瞧好受不好受。也算有灵,刚过中午时辰,一场大雨齐唰唰而来。人们谁也没有责怪马全贵的鲁盲举动,反倒平添几分佩服来。一直传为趣谈。
(二) 公元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场大旱,四十多天不多见雨。一些敬神的善男信女聚守到庙里,烧香祷告,祈求天降时雨,四邻八村也多有人来上香拜神,虔诚许愿。不知道谁自代神说雨神从西北送雨,要众生迎接。于是在傍晚前,男女老少上千人的队伍,从小碾排到后马街西河沟,浩浩荡荡,敲锣打鼓,一路声势奔马踏井东岭迎接大雨。说来也怪,去时还见几滴雨星,回来却再无雨点。这事虽多有荒唐,但人们求雨心切的良好初衷却无可厚非。
马踏井,在周家寨后底沟。相传三国刘备骑马过路,马踏水印而掘地成井,叫马踏井村。
白象井和龙王庙地处村中央,井庙同辉,经久传奇。有奇诗赞曰:
龙
王
庙
白 象 水 井 养 广 大
修
神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