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李笑来专栏的预告是:
所有最终相对优秀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
拥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
你肯定听说过这个词:自我驱动力。若是无需鞭策,自己能够驱动自己,那该多厉害啊?!——你大概会有这样的念头,反正,我也是这么想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我驱动力”来自于何处呢?什么决定了“自我驱动力”的强弱呢?
今天刷Quora,有一个问题是,“在年轻的时候养成哪些好习惯可以让未来的生活更easy?”。
我看了看某个回答里提到的十几个good habits,发现有接近10个是我已经逐步养成的,而有三四个是最近正在培养的。
不禁有点小得意。
其实要不是最近周围人的反应,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她们“敬佩”的对象。
无非是保持着良好的早睡早起记录,以及保证每周3~4次的健身。
宿舍的师姐甚至用上“倾佩”来表达对我的崇拜之情。
说我入住寝室以来,不但睡觉时间没有受到她们晚睡的影响(以前是三个人,平均睡觉时间在1点半左右),还硬生生把她们的睡眠时间往前拉了一个多小时。还带上一个师姐也开始跟着我一起早起。
她们说,真的很佩服我能在重庆冬天这样又潮又冷的天气起得来床。
她们几句话一夸,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其实已经并不需要太多意识努力的行为,似乎已经打败了80%的同龄人。
至少是重庆地区的同龄人。(没有暖气是真的很不好起床,北方朋友你们不服来战。)
她们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认真地想了想,很负责任地说了句废话:我也不知道,就是习惯了。
对,真的就是习惯了。
我回溯了一下我的早起历史,其实也并不久远。本科大一大二的早课(8点上课)很少有不是在被窝里睡过去的。大概是从大三开始,才开始有了早起的意识。
那时候好像是想早起学英语。刚从美国回来,只觉得自己英语烂得不行,听听不懂说说不出。回国以后大三课少,就想好好练练英语。
于是也是,宿舍同学平均睡觉时间在12点半,我11点准时睡觉。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起来泡咖啡,吃早餐,去图书馆刷座,每天如此。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每天跑步的日常。
到后来大三下,开始准备考研,在外面租了房子。那时候因为想尽量保证考研看书的时间,就把跑步放到了每天早上6点,这样7点跑步回来,吃完早餐,8点可以正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也可以把之前晚上跑步的时间拿来看书。
为了6点能出门开跑,我5点45就得起床。为了能够顺利早起,我会尽量在晚上10点半就酝酿睡觉。
这样一搞,就是半年,直到9月份被我爸召唤回重庆“实习”,之后紧接着保研,这才算打破这个“早睡早起+晨跑”的日常。
保研后,回学校又呆了大半个月。这时候已经不再适应“不早起”的生活了。即便那时候已经没什么课没什么事没任何压力,仍然还是保持早起。
直到现在。
这中间有在孙帅家里呆过一个月,有回北碚自己住一个多月(为了学车),也有在家跟婆婆爷爷一起住过。不能说保证每天都在7点之前起床,但睡到8、9点的时候真的已经少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要说这中间我有过坚持吗?可能也有。可能是在最开始我还没能养成习惯的时候。
说“可能”,是我差不多已经把这种“咬牙坚持”的痛苦回忆忘得差不多了。毕竟人最记不得的,就是痛苦。
在度过一开始的适应期后,我真的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努力”、“坚持”。而就是靠着长此以往的日程安排,到了这个时刻,应该做这件事,如此而已。
所以在看到这周这个问题,你的自我驱动力是什么?我想了想,应该就是两个字:
自律。
像设置课程表一样,把每天都应该做(或者某个周期内应该做)的事情安置到一天的某个时刻。就像你把午饭安排在每天的12点一个道理。你每天到点儿就得吃饭,那你每天到时间也就该去做这件事。
只需要最开始支取一点点的“坚持”,度过一开始进入状态的适应期。一旦你觉得这件事跟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又缺一不可,它就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长进你的生活中。
而这种自律,在进入正轨后,几乎不需要消耗任何意识努力。你不会觉得你是在坚持,你甚至会像渴望饭点儿一样渴望这件事情的到来。
今天刷Quora,一个self-improvement的子话题下,一个类似于“如何坚持”的问题。
高票回答:Discipline。
看到的时候我就乐了,原来我也已经活出好几年的高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