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父母影响,我对一切纪念日,诸如生日、节日都不太在意,不喜欢群人围坐以自己为中心的紧张感,说不喜欢有点勉强,准确来说是想象自己不喜欢。
记得小时候父母也是给我庆过生的,像大院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三口家吃顿饭,饭菜中心放个蛋糕,点蜡烛,吹蜡烛。庆生的情节爸妈都尽量给我打造好,可和其他小朋友生日还是不一样。气氛不一样。
父母是那种很传统意义上的长辈,对我的教育也是尽其传统保守,很讽刺的是,爸妈俩人又都是西医。而我的性格又是生来软多过硬,忍受多过抵抗。人年龄小的时候,正是立规矩的时候。
传统保守的家庭教育自然给我树立一条条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请长辈先,长辈说话的时候不能插嘴。比如不能随意翻动盘子里的菜,只能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再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一条条规矩从我那严厉的父亲嘴里讲出来,像铁律钢框一样,框住还是小朋友的我,在别人家饭桌上宝贝小朋友永远第一顺位的时候。在很多年后,我上了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同学衣食起居在一起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这些饭桌的规矩 讲话的规矩 生活的规矩并不是对所有同龄人要求的,仅是我的父母对他们孩子的要求。啊,那些我战战兢兢守了十八年的红规铁律啊。
所以,在一个布满规矩的饭桌前,纵使甜美的蛋糕摆在其中,气氛也不会多甜美。父母都不是那种会表达感情的性格,尤其是父亲,所以“生日快乐,我的女儿”这种温馨的话从来不会出现在我吹蜡烛的那温馨时刻。是啊,妈妈炒了比往常明显丰富多的菜,生日蛋糕也是被菜簇拥,也有蜡烛,可少了语言的表达、少了情绪的渲染,这也只是一顿普通的晚餐,多了块可能邻居过生日送来的生日蛋糕。
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很多未曾见过的事情,我们都是没有概念的,并不知道 某些事情该是什么样子的。和饭桌规矩一样,我也曾一度认为所有的庆生都是我家展现的样子。不得不说,独子家庭特殊结构导致的缺失的那部分教育,经常是由电视剧和后来的网络补足的。
看了电视,参加了别的小朋友生日宴,我又知道了我过生日的样子不是大家都有的样子。想要严肃的父母改变几十年来的语言表达习惯根本不可能,这样也就导致 我期望的生日场景不可能在我家饭桌上上演。不开心不高兴的情绪由心底发出,不会掩饰的完全表现在我幼稚的脸上,撅嘴不搭理人,这是我惯用的抗议方式。
不擅长表达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也不会多会说话。我不说话 憋气 看似没理由的生气,让我妈妈觉得她才生气委屈,因为她为我做了菜买了蛋糕。爸爸更生气,因为我不守规矩不听话了。
结果可想而知。那天饭桌上我忍着自己的情绪,坚持完了午餐,吃了点其他的菜,我刻意倔着不去吃生日蛋糕。满心委屈的回去自己房间,躲在角落里哭,心里呐喊着这不是我想要的庆生,还不敢哭大声,怕激怒父亲。而父母后来一致认为我的不开心是因为没有吃到蛋糕。记得很清楚,那天的蛋糕我一口没吃,差不多是一年吃一回的机会啊。
打那次生日起,我对生日开始有了抵触 不好的印象,不会提,更不会主动筹备给自己庆生。父母依旧老样子,蛋糕会买,只是,我表现出来的不在意让他们减少了要取悦女儿的任务,生日程序愈来愈简单,这几年,我不喜欢吃蛋糕,所以最后一点象征也没了。
伴随生日蛋糕消失的,还有我对父母在这件事上从小积攒的不满情绪。几十年的不善语言的感情表达方式,很难在一夕之间改过。我不能要求传统的父母对我句句“亲爱的女儿”“好想你”“好爱你”,我只能要求自己换个角度去看待他们给我的爱,换个方式去汲取他们灌注在我身上的爱。
生日快乐,Franne
Farrane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