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腊梅已久。第一次知道腊梅还是读小学的时候,校园里种了很大一株腊梅花。那年冬天,花开时,看到一位女教师折了一大支花干带回家,当时还不知这花的名字,只觉得那女老师拿着那支花的样子真美。喜欢上腊梅,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校园里折了一小支带回家,在一个长颈的空酒瓶里注满水,将那支腊梅插进瓶内,摆在床铺边的木箱子上。于是,一连好几天都能枕着清香入睡。我是极爱腊梅花的香气的。腊梅的香气凌冽而不媚俗,花香里有一种冷冷的清逸,像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孤远美人。
腊梅花又作蜡梅花,原先叫黄梅花。这名字改得好,蜡梅或腊梅,于这花是更贴切的。先讲这“梅”字,腊梅,虽名字中带了个“梅”字,却其实并不是梅花。只因其花形、花香、开花时间都与梅花相似,因此得了一个“梅”字。腊梅是腊梅科蜡梅属的落叶灌木,梅花是蔷薇科杏属的落叶乔木,两者不同属,有本质区别。再说“蜡”字,《礼记》上有关于“蜡”的一段叙述,是这样的:“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体意思是,蜡就是寻找、搜求。到一年中的十二月份的时候,君王带领民众寻找天地之间所有的鬼神,用好吃的好喝的好好款待他们。这是周礼,是一种岁暮举行的一种大祭万物的祭祀活动,叫“蜡”祭。因此,每年农历十二月份也叫蜡月。后来到了秦时,将“蜡”字改为“腊”字。因此,在说蜡梅或蜡月时,‘蜡’字是可以和“腊”是通假的。蜡梅,开花在岁末十二月,这也是改名叫蜡梅的一个原因。此花取名为蜡梅的另一原因是,花的颜色如涂了一层蜜蜡的黄色,《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我还是喜欢用“腊”字,“虫”字旁的“蜡”字,用在花上,看着总是别扭。腊梅花开,对气温有要求,要持续至少5天温度在0-10℃。今年冬天气温比往年要高很多,因此,腊梅花的叶子迟迟未落,花也一直未开(腊梅花通常都是先落叶,后开花的)。元旦前,远观几株腊梅树,黄绿的叶子满枝头,心里想着,今年的腊梅花还没开呢。昨日遛狗,走了一段不常去的路,发现路边,竟然有一棵开花的腊梅。腊梅长的是对生的椭圆状卵形的叶子,叶子都已转成黄色,稍带些许的绿,大部分黄叶还挂在枝头。于是,满树黄花与黄叶同枝共生在腊月里,这在往年是不多见的。折了一小支,连花带叶,插进透明的玻璃瓶内。折腊梅花,定要选花和花骨朵都有的,花全开,就索然无味了,尽是骨朵,又意境难出。我折来的这支,花、蕾、叶皆有。腊梅花瓣有三重,最内一重像一个口朝上放置的小金钟,最内重花瓣上有红紫色的细细条纹。外层花瓣是半透明的,淡淡的黄色近白,细细察看,花瓣的脉纹清晰可见,透薄精巧如蝉翼。青褐色的枝干也是美的,犹如书法里的骨架结构之美,硬朗的枝干还平衡了花朵的柔弱,使得花朵更显娇艳,也让整个画面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含苞的小小花骨朵,如点点繁星散落、点缀在枝干上,更给画面添了灵动与生机。原先一直以为玻璃瓶和腊梅是不配的,一直以为腊梅要与古朴的白瓷瓶配才好,由于家里唯一一个长颈白瓷花瓶,被小欧拿去幼儿园作手工用了。就随手拿了一个细口玻璃瓶插进去,竟然发现也很好看,特别是在第二天再去看她。靠近瓶口部分的玻璃上集满了小气泡,有密集恐惧症的看来大概要害怕,我看着倒挺有意思。透过透明的玻璃清晰可见腊梅枝条被折断的痕迹。
气味是会留给人记忆的,闻到某个气味,跟着回忆起的,是你曾经浸染这气息的一段过往时光,某种那时的情绪,或者是某个那时你相遇的人。腊梅的香气于我,大概就是让我忆起那段懵懂、青涩、期盼长大又迷惘未来的少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