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文的第13篇。自从在简书打卡后,就感觉每天写文章,是一种仪式感。
今天想说一下,我对知识的焦虑的解读。
如今,知识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显得到处都可以让你获得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特别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平台上。它们迎合了当下人对知识的焦虑,和对时间的紧迫感,作出了更适合用户体验的产品,比如,每天十分钟,学英语单词的极简英语。还要用耳朵就可以听完一本书的得到听书频道。
今天,我照旧抱着一种焦虑感,把音乐关了,去听惊云的社会思维课。一旦我有这种焦虑感,我便会觉得,耳朵似乎不听点新知识实在是不舒服。
今年我对知识的选择,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不再去追求数量的多少,而是去追求适合自己的精品课程。当我脑海里,只有这几门课程的时候,我并不会起贪念,对其他的课程再有多加的妄想。
如果一味的追求听觉上面的认知和获取的快感,那你在一年之内可以听非常多的知识,也可以有非常多的道理。甚至你会感觉,听完之后世界将会掌握在你手里,成功唾手可得。可真的是这样子吗?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叫做:你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人说起道理来,可以头头是道,可当你真正做起来呢,是这么一回事吗?
最近,抨击鸡汤文的爆文数不胜数。对于鸡汤而言,听的人难道不就是那个熬汤的人吗?为何不是说的人是熬汤的人呢?因为道理谁都会说,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去做了呢,即便每个人都去做了,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是那个熬汤的人,也是那个愿意喝汤的人,喝完了之后,营养却没有流进我们的脑海里,而是变成了一个记忆,说不好,过几天就忘记了。
昨天,我和我的老师,谈论了这个获取知识的方法。他说现在太多的人,想要耳朵获取认知,最后过就过了,难道他们真的获取了这些认知吗?真正能获取知识的,是在你认真体验完之后,做出分享和反馈,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的获取认知,而有多少人知道呢?一味的用耳朵去听,最后不停的增加自己的焦虑感,因为选择多了,人的焦虑也就多了。
但反过来想,就是这种持续的焦虑,让人们不停的在选择进步的方向,当他们发现这样的焦虑会成为阻碍时,他们会改变方式,甚至会耐下心来体验和总结。实践出成果的人也就战胜了自己,而只用耳朵满足的人,可能只是有一小点进步,那更别说那些连耳朵都不愿意满足的人了。
每天来简书写一篇文章,在打卡上增加了仪式感,对于我而言,也是一天的总结,及心灵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