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中期会议召开,11项“黑科技”抢先看!

9月19日,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在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召开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2025年中期工作会议。28家中央企业的92名代表参会,共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路径。

会议传达学习了新型储能相关政策,分享了关键核心技术及进展,总结了创新联合体阶段性成果,并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自2024年7月成立以来,这一由两大电网央企牵头组建的创新平台已集合34家央企和106家高校院所等优势资源,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8家央企92名代表齐聚南京,共商新型储能发展大计,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正加速推进。

 

01 “扩围提质”行动成效显著

本次中期工作会议聚焦“扩围提质”这一主线开展系列行动。在扩围方面,联合体积极吸引更多新型储能领域的优势力量,目前已有超过40家单位提报了加入联合体的意向申请表,成员阵容不断扩大。

在提质方面,联合体围绕“年度十大问题”中构网型储能如何提升系统主动支撑能力、AI技术如何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等关键技术难题,动态增补了3项重点任务。这一举措体现了联合体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关的工作思路。

今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联合体就曾发起“升级行动”倡议,全面推动“扩围、提质”。该倡议提出抓顶层设计、强品牌建设、优化考核导向等10个方面行动计划,建议增补“AI+储能”等重点任务。

联合体还针对新型储能存量市场发布14个典型场景,提升新型储能安全性和利用率;针对应急保供电、电网功能替代等场景开拓增量市场。这些举措体现了联合体从技术攻关到市场拓展的全链条布局思路。

 

02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在新型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本次会议展示了一系列亮点成果。特别令人瞩目的是,11项成果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这些重大技术装备包括:35千伏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能系统、百兆瓦级大容量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基于1兆瓦级大功率电池模块的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等。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回顾联合体成立一年来的成就,技术创新成果可谓丰硕。成员单位建成了全球首座并网发电的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促进新能源电量年消纳达5亿千瓦时。

同时,打造了全球首个100兆瓦时重力储能示范工程,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0%。还有全球首套兆瓦级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等创新成果的涌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全球领先实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联合体首次成功开展新型储能黑启动城市电网大容量火电机组试验,带动35万千瓦火电机组点火并网。这一成果显示了新型储能在电网应急恢复中的关键作用,为提升电网韧性提供了新路径。

 

03 标准引领与生态构建

标准引领能力持续增强是联合体的另一大亮点。联合体主导制定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压缩空气等领域多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稳步增强新型储能国际竞争力。

这种标准引领效应在地方层面也已显现。如白云区新型储能产业已成为全国百个质量强链试点之一,链上各方主导(参与)相关国家、行业等标准40多项。通过构建“标准-研发-中试-检测-认证-实证”的质量要素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基础应用研究、质量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多合一”。

联合体还致力于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作为联合体服务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已推动长寿命高安全性凝胶态储能电池、双高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等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并建立全面开放共享的“研发-中试-检测-实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截至目前,联合体已在全国规划建设18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总投资超126亿元,牵引带动全国超40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落地。这种全链条的创新生态建设,为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创新联合体“扩围提质”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政策密集出台,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为产业发展带来极大机遇。

下一步,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重点围绕新型储能发展趋势及产业建议、任务攻坚推进、创新载体共享、成果提炼推广等方面,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在新型储能这条赛道上,中国正通过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共破技术难题、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创新生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