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园

夕阳的余晖打在黄土地上的一片废园时,我匆匆一别,只留下这一个镜头。不料在心中却种下一颗毒蛊,时时令我想起那片苍凉的景象。

2014年10月2日,我误打误撞地闯入这里:甘肃天水东南五十余公里之外,著名佛教四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所在的西秦岭山下。一个看来原本繁盛的村庄,在大兴土木的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它的垂暮。被推土机撕开伤口后的村子,残存不多。尽管我只是一个摄影的门外汉,但眼中看来也是颇具美感的,一众房屋院落,都是黄土堆成的墙,青瓦盖成的屋顶,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古朴苍老。村子里不见人影。但被挖土机挖的悬空的墙沿外,一只山羊还挂在危险的土壁之上,悠闲地吃草。一处孤零零的神殿,大门紧闭,但檐下仍然挂着灯笼,门前扯着经幡。

这些有什么呢?在城市包围农村的进程中,大量的村落被工业的成果推平、碾压,不复存在,怀念是怀念不完的,悲伤更是无济于事。而我也仅仅是个孤独的旅行者,在相机中留下一个影响,证明自己曾经到过,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就在我即将离去的时候,一个院落进入我的视野,令我将这个废弃的村落与许多我曾经见过的村落区别对待。这个废弃的院落并没有建筑上的特别,它吸引我注意的,只是门上用简易木板书写的一额牌匾——耕读第。

纪晓岚有一幅对联很出名:上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与读,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就是不变的信仰。农夫不识字,但读的是忠孝仁义的千古道德;读书人不耕田,但播撒的是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老辈人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才是可以使人品德高尚的途径。当然,在农耕的古代,家有良田,才有足以保障读书的物质基础。耕与读,从来就是不分开,也不能分开的。所以,民间又有一句十分形象而且流传甚广的话叫做“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当然,这“猪”,是可以理解为“耕”的延展意义的。

耕读第,通俗说,就是耕读人家居住的地方。牌匾做得非常普通,字体遒劲有力,既有魏碑的古朴,又兼唐楷的法度。看来,这个院落曾经的主人,一定信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大门上挂这样一个牌匾,以此铭志。

面对这块牌匾,面对这三个字,我又不禁发散起自己的思想,作出庸人自扰的思索来:中华古代文明数千年的晴耕雨读、富足三余的传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啊。耕者离乡,读者弃书,在越来越小的乡村,眼前郁郁青青的也不再是整齐的庄稼,更多是齐人高的杂草。而在越来越大的城市之中,耳边纷纷扰扰的不是朗朗的书声,或许更多是麻将声、叫卖声、泼妇骂街声、官样鬼话声;论忠与孝,也不及阿堵物、乌纱帽更重要了。

我头脑中时时都会浮现一个幻象:在晨兴的朝晖下,在静谧的乡间小径,捧着书卷缓缓而行,朗朗诵读。饮天地朝露,嗅世间清风,食天地灵气,耕良心田地。我明白,那也只不过是我的意淫场景罢了。

夕阳的余晖,打在黄土地上,废园更显苍茫衰败。我按下相机快门,留下这一帧影像。未来,或许我再也找不到这片废园,再也找不到有着“耕读第”的村落了。

┃ 微信公众号:苦雨庵(lzfylwx),日更一文。期待与您相遇在文字里。最新原创文字,请关注公众号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然而,出奇的寂静。 这是个荒村。 一冲冲稻田几乎已看不出曾经是稻田,荒草丛生,早就辨不出田...
    红城客阅读 689评论 23 46
  • “小伙子,你是真打算借住在这?”废园的守门大伯担忧地问段铭之。 段铭之颔首“大伯,您也知道我是一介书生,此次进京赶...
    胖胖胖子爱吃鱼阅读 336评论 0 2
  • 01 我现在租住的地方就是位于废园南边的福缘门民房,今天周日傍晚散步陪一位朋友到废园溜达,不经意间,感慨丛生,废园...
    郑球洋阅读 492评论 0 2
  • 从六月的时候起,那只白鸟就卧在那里。一开始,我觉得稀奇,招呼嘉云过来看。她趿拉着拖鞋过来,略微抬了抬眼皮,便断言那...
    卡桑卡阅读 319评论 0 8
  • 废园 起风了。 废园在风声里。 有好一段时间,没有来这个园子了。好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 好久,好久…… 再看...
    石磬声声阅读 508评论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