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在附近安营扎寨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1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他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他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的离开了。
1号狐狸运用的是“酸葡萄效应”,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面子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2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的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吃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2号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3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的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3号狐狸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倒退到幼儿时期幼稚的行为模式。
4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的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4号狐狸的行为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5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它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5号狐狸采用的是“补偿”的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补救方案,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
6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它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的看着这些做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6号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反向形成”,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的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兴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7号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升华”,基于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宣泄去战胜失败的痛苦。
8号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8号狐狸采取的是解决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八只狐狸不同的表现都反映了生活中人们遇到挫折后保护自己的最直接应对方式,我们发现有些应对方式对我们是有积极作用的,有帮助的。有些则是消极的,只会让我们暂时规避问题,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所以面对挫折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