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坚持分享第29天 周静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
道理我们都懂,
但“懂得”和“行动”之间隔着的却是一条鸿沟。
必要时刻,要让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建议,
可以采用这些办法:
以故事代替说教。
讲故事是相对于讲道理更好的一种交流方式,
不管是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当我们对孩子讲故事的时候,
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点,
还容易让孩子从中明白道理。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我们可以跟他聊起读过的绘本中类似的故事,
或者动画片中相似的情节。
也可以是生活中其他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都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此外,当道理出现在恰当的体验性情境中时,
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
蔡少芬在微博上晒出和一双女儿种植蔬菜的
照片,并配文称:“从小学环保,种植蔬菜,
有玩有食又环保!”两个女儿各自带着小手套,神情专注而妈妈这种教育方式,
自然也要比单纯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给孩子引导,让他自己说出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接受别人预设好的答案,
但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则更容易接受。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导,用疑问的形式,
让孩子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
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情该怎么解决好呢?”,
“我遇到一点麻烦,你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
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
和父母对着干的现象出现。
不评判对错,只分析事实。
父母的“道理”让孩子产生抵触的原因,
往往在于父母的一句开场白:
“你这样做不对。”
孩子听到这句话,就足以判定,
父母的言论将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从一开始就产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
涉及道德评判的词汇使用频率越高,
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评判对错是大忌,
对与错需要孩子自己来领悟,
而不是靠说教来传达。
接纳孩子的情绪宣泄。
并非所有的表达,都为寻一个对错,
有些时候仅仅是情绪的宣泄。
在孩子对我们的倾诉仅仅是为了宣泄
心中的不满、
委屈、愤怒等时,
我们应该收起心中的道理,
只静静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