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总称,也被称为中国画或水墨画。 以油墨为主要色素,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纸,丝绸等为载体,具有民族绘画的独特性。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经过不同的时空跨越,在不同时期发芽,发展,成熟,创新,重新发展,形成了融合了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意识, 哲学概念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形成了与西方油画并列的艺术高峰。
1
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绘画艺术的标准“六法”。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 气韵生动是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评判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指的是精神与气息的总和。 师涛说:“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 ,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作为对各个年龄段艺术家的分析和总结,生动的气韵成为绘画的第一重要意义,成为画家在写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鉴赏的主要标准。
总之,气韵生动是一种全面的归纳,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理解。 佳作总是伴随着人生的节奏,是一代代传世的杰作,具有鲜活的魅力特征。
2
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是指用线条作为骨架建模的方法。 它结合笔法在中国书法中的规律和审美原则,反映出线条的强度,纹理和美感。 通过不同的线条来体现墨迹的动态,潜力,节奏,节奏,写神,写作,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是由线条组成的,与中国艺术家的柔美情怀和独特感受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绘画的祖先认为,绘画的重点是容易碎片化,琐碎,表面绘画容易模糊,平板,线条最容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和运动,最适合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点。 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在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
3
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平庸,构图至为关键。
构图的原则有其自己的规律,最重要的规律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 如果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美丽的,有吸引力的,相反,审美因素将大大减少。 生命之源的构成,是视野,修养,风格。 构图非常灵活,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视角。 用这种视角来展示事物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作者以很大的自由和灵活性。 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以具体的客体为目的,只将概念和形象变成“理性”。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常常以“三七停”的原则, 许多主要对象被放置在三七点上,这对于打破平衡和对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融诗、书、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之要也。”“画到极至”谈何容易,能创作出一两件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越雷池甚远也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不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行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六法”精论,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憾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