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一)

最近又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日本哲学家。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关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为观点对立,佛洛依德主张的观点是,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但阿德勒不同意这点,他认为你的现状,只跟你自己有关。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是实际这些束缚的是人心。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其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备。

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在阿德勒的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是我们自己。正如这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沉溺过去或好或坏的经历,不正确的面对他,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了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当然,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做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前。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 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的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 ,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是你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