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抓周”竟抓出自己的名字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桃李遍布天下。他在文学上的博学多识,与他青少年时练就的文史方面的“童子功”密不可分。如他周岁时“抓周”抓来名字一样,一辈子钟情于书,一辈子干的事业也是读书和写书。

钱钟书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抓周”抓来的名字

钱钟书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刚满周岁的时候,按当地的风俗举办了周岁“抓周”礼。这种风俗认为,小孩子伸手抓到的第一件物品,就代表了他的志向。

抓周,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钱钟书一把就抓到了一本书,其父亲钱基博就为他取名“钟书”,意为一辈子钟情于书。近代的文人除了有名还要有字,钱钟书字哲良。后来,钱基博先生见他文采虽好可特别爱胡说八道,就将他字改为默存,意思是叫他少说话。

钱钟书先生读了多少书

钱钟书三岁认字,五岁上私塾,六岁熟读《诗经》,七八岁开始读长篇小说。家中的四大名著是必备,除此之外还有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许多经典长篇小说。

四大名著现代版,图片来自网络

钱钟书中学时,便开始博览国外文学名著,如狄更斯(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司各特(代表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等,但由于当时翻译水平有限,导致很多外国名著并不像现在这样,而是读起来死板乏味,甚至语句不通。但是钱钟书却默默的开始学英语,为的就是能够读到原汁原味的国外文学名著。

究其一生,钱钟书先生到底读了多少书已然无法统计。他在自己的著作《管锥编》中就引用了一万多本书中的内容和经典桥段。除国内文学经典之外,还读过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沙俄等多国文豪的名著。

钱钟书先生代表作《管锥编》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更是为底层的穷苦百姓伸张正义。文学作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也都得益于他周岁时的一次“抓周”礼,让他的父母将他向这方面培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