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出生于楚国项氏一族,楚之名将项燕之孙。
从楚汉之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对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
项羽乌江自刎后,附加在他身上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误解!
项羽身上背负的责任与使命
楚国项氏一族世代出任将领,项燕更是楚之名将,项氏一族在楚国可谓是名门望族,荣耀与光辉数之不尽。
但没想到这一切持续得又是如此的短暂,秦国的灭国之战不仅覆灭了楚国,项氏一族的一切随风而散,项燕也因其而死,国仇家恨在尚还幼小的项羽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南巡,途经会稽郡,项羽看到秦始皇出巡队伍的豪华与壮观,眼神坚定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这一年项羽只有二十二岁,而加在他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原名刘季,号沛公,沛丰邑中阳里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
刘邦的发迹
刘邦,原名刘季(也就是刘老四),出生在沛县丰邑的一个底层家庭,秦朝时期混了个泗水亭长,算是有过为政的经验。
任泗水亭长时,刘邦为秦押送刑犯赴咸阳服役,刚出沛县刑犯就逃了一半,横竖都是一死,刘邦索性就将所有刑犯都释放了,带着十几号人在沛县附近的茫荡山打游击。(说白了就是当土匪)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的机会也就来了,带着百十来个土匪返回了沛县,不仅杀了县令,还在沛县拉起了一支两千来人的队伍,这一年刘邦四十七岁。
亡秦必楚
人言“江东子弟多才俊”,秦时更有“亡秦必楚”之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打的也是楚之名将项燕的旗号。
公元前209年,项羽跟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拉起了一支八千余人的队伍,加入到了反秦的队伍之中,这一年项羽二十三岁。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数万精兵破釜沉舟击溃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坑杀秦降兵二十万。同年,攻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秦朝覆灭。
从分封天下到乌江自刎
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项羽召集天下诸侯进行分封,将天下分为了十八国家,并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也被项羽封为了汉王,这一年项羽二十六岁,刘邦五十岁。
公元前206年,项羽因当年项梁之死之事与齐国反目,出兵伐齐。这时在巴蜀任汉王的刘邦采用了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突袭了关中,仅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便将关中纳入了自己的囊中,而这时的项羽正在跟齐国苦战,根本无暇顾及刘邦。
但刘邦的野心远远不止局限于关中,控制秦地后,紧接着又渡过黄河控制了河东,最后更是联合五位降王攻占了项羽的大后方——楚国都城彭城。
刘邦于彭城集结了五十六万军队,号称六十万大军。在他看来项羽的大势已去,颇有自得之感,便在彭城搞了三天三夜的宴饮。而这时的项羽听说自己的老巢被刘邦那老小子给端了,真是气不打一出来,放弃了攻打齐国,仅率领三万铁骑便向着彭城挥师而去。
公元前205年,项羽和刘邦在彭城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战”。
项羽的三万铁骑击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仅仅用了半天时间。
彭城之战可谓是刘邦自起兵以来最大的惨败,不仅汉军的主力被项羽歼灭,刘邦也差点死在了这里,同时也使得刘邦在各诸侯面前威严扫地。
然而,历史的轨迹却总是出人意料。刘邦战败回关中重振旗鼓,之后又再一次在荥阳与项羽展开了对峙,牵扯住项羽的势力,并派韩信出征魏地。
公元前204年,韩信先后平定了魏国、代国,又依靠“背水一战”消灭了赵国,继而又挥师齐国。项羽命大将龙且支援齐国,龙且轻敌战败被杀,齐国也随之灭亡。至此,大半的天下已经被刘邦所掌控,楚国因而陷入了孤立无援之境。
公元前203年,项羽清楚的意识到刘邦的势力已经不是自己能战胜的了,于是便答应了刘邦所提出的“鸿沟之盟”。
公元前202年,刘邦背弃了鸿沟之盟,与项羽展开了“垓下之战”,将项羽逼入了四面楚歌之境。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败逃至乌江自刎,这时的项羽只有三十岁,而刘邦已有五十四岁了。
英雄的悲剧
项羽一生可谓是叱咤风云,从二十三岁起兵,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彭城之战以一敌十,二十六岁称霸分封诸侯,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再到最后的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及悲剧的收场无不让人惋惜……想想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或许还是一事无成、感觉前途迷茫,也难怪李清照会发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叹了。
或许你会问项羽算是一位英雄吗?“人之俊杰谓之英,勇冠天下谓之雄。”这是古人对于英雄的理解,而今或许更多的将其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
古往今来,拯救黎民于水火者为人民英雄,御敌于国门之外者为民族英雄。项羽将黎民从秦王朝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就这一点而言,英雄可谓是当之无愧!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只可惜,英雄却是以悲剧收场,至乌江自刎,项羽也不过才三十岁。
性格决定命运?
在后世的历史著作中,有诸多评论项羽为人刚愎自用、性格优柔寡断的,同时也把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归结为导致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必然因素…但事实真就如此吗?
历史学者认为张良、陈平、韩信等人先前都曾投奔过项羽,但后来却都改投到了刘邦麾下,成为了刘邦手下的骨干,这说明项羽不会用人、刚愎自用?
如果你清楚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阶级之间的差异,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想。
先前曾说过项羽出生于显赫的豪门、军事世家,而刘邦出生于市井,就这还不算…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的阵营,刘邦市井无赖、陈平盗嫂偷金、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稍稍能拿得出台面的张良估计也是谄媚之徒。熟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项羽或许不是不会用人,而是压根就不想用这些人。
鸿门宴杀了刘邦又如何?
有人说,如果在鸿门宴上不是项羽的优柔寡断,说不定天下早就是项羽的了!
但是谁又敢说杀了刘邦,又会不会出现张邦、李邦呢?单凭这些而推断项羽优柔寡断显然也是不够准确的。
巨鹿之战,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你可见他的优柔寡断?火烧秦宫三百里,你可见他的优柔寡断?或许残暴来得更为贴切,毕竟出生军事世家,杀伐果断。
莫以成败论英雄
在楚汉争霸的时代,秦国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而,而导致秦国被攻孤立无援,被看作是秦国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观点被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认同,这也是项羽为什么选择分封天下,而不直接取秦而代之的原因。
秦军的主力是被项羽打垮的,而最终却是刘邦得了天下,与其说项羽的性格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太让人身不由己……
秦国暴政之后,又是久经战乱之苦的人民,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份温饱,比项羽大二十四岁的刘邦显然更为理解人民的需要,而英雄也就注定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对于项羽而言,虽然遗憾但却无愧于此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言成谶,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而已……
这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许已无人得知,但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又会有怎样的身不由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