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朋友去趟河北沧州,朋友对老祖宗留下的各种手艺非常感兴趣,十多年来遍访各地非遗传承人,听说沧州有个大运河非遗文化展馆即将开业,就拉我一起先睹为快。京台高速一路向南200公里车程,西花园出口下高速进沧州,再走个10公里左右到达目的地。距离正式开放不到一周时间,一切准备工作按部就班,好在展品已经全部到位,不影响观赏。
整个展馆上下三层,主要分为4个功能区:展览区、体验区、活动区和多媒体演示区。整个一层是展馆核心,进入大厅,正对面巨大的LED屏循环播放着大运河沿岸重点非遗项目。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蜿蜒将近1800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途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六省两市。所以展厅陈列基本也按照这个布局,只是沧州作为主场,在入口处另有个单独的展厅。
绕过“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屏风进入展厅,沧州落子、西河大鼓、木板大鼓、肃宁三弦、东光吹歌、哈哈腔,这些之前了解不多的曲艺项目都出自沧州,不过远不如沧州武术和吴桥杂技出名。
小时候家喻户晓的泊头火柴原来也隶属沧州,如今或许只有这台老式装盒机还记得这百年兴衰。
北方素以面食为主,所以驴肉火烧、杨家烧饼、黄骅面花是沧州美食的代表。旁边这个红松木箱叫做酒海,里面还真存着酒,箱体内壁用鹿血、蛋清、蜂蜡裱糊桑皮宣纸,所以不仅存酒密封性好,而且有益健康。
最后一部分是沧州中医药,可能因为当地自古习武盛行,所以多是用于正骨疗伤。墙上一幅9米长的运河古郡图细腻逼真,近看竟然是渤海渔村的手工剪纸作品。沧州厅出口处是一尊设计成现代风格的铁狮子,原型就是那个据说被毁在专家手里的“镇狮吼”,狮身密密麻麻写满了沧州这些非遗项目,让游客再复习一遍。
走进主展厅,糖葫芦、风车、风筝伴随着京韵大鼓的背景音乐,自然是北京展区,鼻烟壶、景泰蓝、一得阁的墨、潭柘紫石砚,精致不失大气,华丽不失优雅,不过我更喜欢这支迎亲队伍,每只毛猴都是用知了壳和玉兰花骨朵做出来的,栩栩如生中透着几分诙谐。
穿过津门故里的牌楼进入天津展区,左手杨柳青,右手泥人张,杨柳青木版年画之所以能做到线条细腻、色彩艳丽,缘于其半印半画的复杂工艺,先用木版雕出线条,然后用单色版套印几次,最后再用彩笔填补,所以既有版画的古朴韵味,又有手绘的精巧艳丽。
天津小吃名目繁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都是响当当的招牌,当然还少不了路边这煎饼果子,不过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当下这模型制作水平,那个大麻花最终没看出真假,正中一个大沙盘简直就是把过去天津卫的百姓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天津,到河北,衡水老白干虽说是响当当的招牌,却比不上衡水内画养眼,一整块儿玻璃配置,从瓶颈处钻孔,掏空打磨内壁,然后用特制勾笔伸入瓶口,反向绘画写字,如此精致,堪称鬼斧神工。
旁边桌上这个红酸枝首饰盒之所以看起来华丽,主要因为表面上这五颜六色的镶嵌,这是在螺钿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百宝嵌工艺,据说始于明代扬州,一直是江南贡品,不知何时传入北方,如今盛产于河北廊坊。
河南主打的是陶瓷文化,毕竟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都是鼎鼎大名,鲁山花瓷更是被称作窑变之祖。
如果说河北人发明了驴肉火烧,那么山东人则是把驴皮熬到极致,展位上阿胶和二仙膏的介绍看起来更像东阿药厂的广告,不过阿胶能在短短二十几年里价格翻升数十倍,想必有其独到之处。
文房四宝是安徽非遗主题,宣笔、宣纸、徽墨、歙砚自古闻名,制作工艺都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除了笔墨纸砚外,阜阳界首的刻画彩陶在秉承唐三彩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剪纸、木版画的艺术风格,兼具古朴与华丽,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
绕过一幅烟雨江南的屏风,头顶的花灯、耳畔的苏州评弹、空气中淡淡的脂粉香,仿佛置身吴侬软语的姑苏。循着香气寻找,原来是谢馥春鸭蛋粉。
扬州香粉始于明末,清朝是皇室贡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道光十年(1830年),谢馥春集各家所长,创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香粉铺,据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到今天也快200年了。鸭蛋粉、冰麝油和香件是店铺三绝。旁边这些药材和香料是主要成分,所以除了化妆美容外,肯定还有保健功效。
苏绣源于苏州,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这幅运河图虽然色彩靓丽,不过商业价值不及云锦和缂丝。
朋友研究缂丝十多年,现场为我普及这三种工艺的区别,简而言之,苏绣和云锦都是在完整织物的基础上,分别用刺绣和编织的技法添加图案,而缂丝则是在只有经线的基础上,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出一整块带有图案的布料。所以苏绣和云锦的图案是叠加在布料上,更有立体感,尤其是云锦,图案颜色越复杂,成品越厚重;而缂丝其实就是一块布,有没有图案的部位厚度都一样。
虽然都是通经断纬的技法,但缂丝织机要比云锦简单得多,操作只需一个人,更多依靠手工经验,因为不受花样程序的限制,这种灵活为织造者保留了更大的变化空间,所以在表达书画作品时,能够更加精细传神。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技术难度大、工期长,所以缂丝在明清,一直是皇家御用。
朋友和我站在“小热昏”的招牌旁边猜了半天,原以为是卖梨膏糖的老字号,看了介绍才知道,竟然是流行于长三角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风格类似滑稽戏。
清末卖梨膏糖的小贩走街串巷,为了招揽生意,经常连说带唱,讲个笑话、说个故事,因为内容难免嘲讽时政,为了逃避问责,就辩称自己“热昏”了,后来这种表演逐渐成熟,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小热昏”就成了代名词。
走过江苏,来到大运河的尽头:浙江。西湖龙井、富阳纸伞、杭州丝绸、绍兴老酒,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嵊州竹编、东阳木雕、越窑青瓷、西泠印社,这些非遗项目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那就亲自来一趟吧,尤其是家长朋友们,周末带孩子来参观体验一把,一天时间就能领略各地风土人情、文化差异,品味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智慧。2023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提前预约,导航沧州园博园非遗展示中心,从此京津冀又多了一个免费游览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