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老教师的随堂课,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位老教师在用他一生的积淀守护语文教学的“根”。
他讲课的语调并不慷慨激昂,而是稳扎稳打的,语速不疾不徐,似乎一字字、一句句都能沉淀起学生的五脏六腑,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这位老教师的气场。在他貌似漫不经心的谈话声中,这位50多岁的教师和15岁的少年之前的情感通道,完全被知识的积淀打通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守护语文的“根”,首要的就是教师有丰厚的功底。有了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有人称语文教学为“言语教学”,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辨词析句、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那天,这位老师的解读就像施了魔法,让那些无声无息无味的文字流淌出生命的汁液。
那节课的生字词,老师没有做集中处理,而是运用“随文识字法”随着阅读来解决生字。这种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更便于识记和理解。遇到有歧义,他们还保留着查字典的习惯。
是的,我很吃惊,似乎很久没见过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查字典了。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不仅让学生“查”字典,甚至还会布置“抄”字典的作业,我们这群阅读资源极其贫乏的孩子,就是在查字典、抄字典的过程中长大的,我们的灵魂似乎就是被字典滋润的。有了这一过程,我积累了很多雅字雅词,积累了很多成语典故,渐悟到了汉字造字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是字典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盈了我们的灵魂,引领我们的目光和思维,一直向纵深处追溯。工作后,我也曾坚持让学生背字典、抄字典,这一教学方法也曾得到家长的认可,有家长曾建议带领孩子抄写现代汉语词典。但现在,学生的书包太沉了,学生的负担太重了,学生的试卷太多了,于是他们失去了查字典的兴趣,字典就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他们的知识积淀会随着岁月丰厚起来,这个习惯会让他们受用终生。
语文教师不能丢掉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查字典、诵读等,有了这些习惯,我们才能努力捍卫语文教学的“根”。
那天,那位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一起感受,一起探究,一起交流,让学生的灵性得到了自由舒展,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句话:语文教师一定要守护语文教学的“根”。
一点感悟:语文教学的“根”,就是让学生的灵性得到自由舒展,充分感受语文的文化底蕴。作为老师,就应该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一起感受,一起探究,一起交流……